[发明专利]一种X射线斜式组合布照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13194.3 | 申请日: | 201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19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上官洛奎;李海燕;沈云霄;张在进;王海涛;申磊;柳育红;邱红亮;赵振武;刘小明;韩壮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3/02 | 分类号: | G01N23/02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冷锦超 |
地址: | 046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线 组合 检测 方法 | ||
一种X射线斜式组合布照检测方法,属于X射线检测方法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不同厚度工件同时组合布照检测,又可以满足所有工件在接近地面简易安全高效的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第一步,在竖直方向上布置位于同一水平线的X射线源和激光源,第二步,开启激光源,第三步,摆放待透照工件,第四步,通过可移动小车位置调节待透照工件到射线源的距离,第五步,依次摆放调整多个待透照工件的位置及角度,第六步,打开激光源照射各个工件,第七步,移走激光源,将X射线源焦点到工作位置并工作人员撤离射线工作区;第八步,开启X射线源,开始多个待透照工件组合布照检测,本发明应用于不同厚度工件同时组合布照检测。
技术领域
一种X射线斜式组合布照检测方法,属于X射线检测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成批量不同厚度有色金属或者黑色金属高效率一次组合布照多个板类工件的X射线无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金属材料焊缝进行X射线检测时,一般采用吊起或者支起射线源,使射线垂直于地面,定向单片透照照的标准方法,即被检工件(或焊缝)垂直于中心线束布置,布置平面与光束空间形成X射线圆锥形透照场。
按照定向射线检测行业标准要求,透照布置要求射线束中心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照射角c不超过13°,在圆锥形透照场内圆锥角b为26°的小锥形透照场为符合质量要求的区域,称之为可利用区Z2,在可利用区内Z2工件布置形成实际利用区Z1,40°辐射角a透照区除去实际利用区Z1、可利用区Z2剩下的区域为未有效利用区Z3。这样出现的透照过程是实际利用区Z1的流水作业。从透照场使用状况来看,实际利用区Z1占很小比例,部分可利用区Z2和未有效利用区Z3占很大比例。从透照剂量利用率来看,照射角限制越小,透照剂量利用率越低。采用圆锥形透照场进行布照,受透照射线束应与被检工件表面垂直,只能采用单一透照布置、多次布置检测,检测效率极低;并且即使按照工艺参数检测,也会出现底片质量一致性较差;同时圆锥形透照场布照照剂量利用率偏低,一般仅为22%左右。
本公司申请的专利申请号为201610060884.9、专利名称为一种不同厚度材料定向X 射线组合透照方法的垂直组合透照检测,虽解决了透照空间利用率问题,但举升装置配置复杂成本高,工件摆放、固定、移动困难,安全性能差,且易干涉。如图2所示,在厚度差较大的工件T1、T2、T3组合时,对应的焦距F1、F2、F3这三个焦距的变化给工件的摆放和固定带来极大困难,形成高空放置,易造成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也就是说,定向单片透照及垂直组合布照均难以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地完成成批量的不同厚金属材料的定向X射线检测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不同厚度工件同时组合布照检测,又可以满足所有工件在接近地面简易安全高效的检测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X射线斜式组合布照检测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竖直方向上布置位于同一水平线的X射线源和激光源,并且X射线源和激光源的水平位置和竖直高度可以调节;
第二步,水平移动激光源到X射线源工作的位置后开启激光源,通过激光源发射的可见光模拟X射线源发射的不可见X光光锥照射地面区域范围,并通过激光源斜向地面照射覆盖区域和组合布照工件数量、形状和大小,选择射线源距地面的高度;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确定的激光源照射区域,按照组合布照计算的焦距摆放待透照工件,并且同一厚度的待透照工件位于同一焦距的弧线上;
所述待透照工件放置在可移动小车上,在可移动小车上设有竖直支架以及与地面角度可调整的靠板,其中,待透照工件贴放在靠板上,并且在竖直支架上设有与靠板垂直的红外线测距仪;
第四步,通过调节可移动小车位置以及靠板与地面的角度,使靠板上待透照工件到射线源的距离符合第三步中计算的焦距值,并且使红外线测距仪发射的光照射到工作位置的射线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长治清华机械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131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