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裂殖壶菌在刺参养殖上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7345.4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3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孜力汗;杨闯;许建韧;徐永平;迟占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30 | 分类号: | A01K61/30;A23K10/18;A23K50/80;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胡景波 |
地址: | 116024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殖壶菌 刺参 养殖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刺参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裂殖壶菌在刺参养殖上的应用。主要技术方案如下: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将裂殖壶菌活湿菌体按照浓度比例0.75×108‑1.5×108个/g饲料添加到刺参饲料中,所述浓度为裂殖壶菌活湿菌体个数与刺参饲料的克数比例,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裂殖壶菌活湿菌体浓度比例1.5×108个/g饲料。在刺参养殖的水体中初始氨氮浓度小于50mg/L的条件下,连续投放裂殖壶菌活湿菌体的刺参饲料60d后,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始终低于1.9mg/L。高浓度裂殖壶菌活湿菌体作为饲料的一部分,可以显著以提高刺参的存活率和刺参的免疫,减少或避免了刺参患病几率,增加产出量,提高了养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裂殖壶菌在刺参养殖上的应用,属于生物农业领域。
背景技术
刺参,拉丁学名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刺参属刺参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以及山东一带。随着海水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细菌为主引起的各类病害呈现出爆发和频发趋势。同时由于刺参的养殖周期长,随着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有害微生物滋生繁殖,水质容易恶化,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传统的换水、倒池或药物等途径来防控刺参疾病,不仅会带来机械损伤和加大劳动强度,同时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长期滥用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不利于刺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亟待寻求一种既能有效预防控制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又不会带来毒副作用的新技术或新产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又称裂壶藻,属于真菌门(Eumycota)、网粘菌纲、破囊壶菌目、破囊壶菌科的一类海洋真菌,单细胞、球形。裂殖壶菌细胞富含富含DHA和功能性多糖等活性物资,促进刺参生长和提高免疫。裂殖壶菌易于大规模培养、环境抗逆性较强,可直接接种于刺参养殖水体,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同时可代谢养殖水体氨氮磷等物质,实现了水体净化。
国内一些裂殖壶菌产品的研究也有关于裂殖壶菌改良或饲料一定配比添加等方面。公开号为CN 10505364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在水产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每公斤苗料中添加200~250mL裂殖壶菌破壁细胞壁浆液,一定时间后投喂,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提高成活率。
现有的刺参养殖技术有利用微生物作为净化剂来净化水体或作为饲料添加剂(乳酸菌、酿酒酵母、芽孢杆菌等)以促进刺参生长。公开号为CN 10478789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海水中分离的芽孢杆菌,其产品为菌体和芽孢混合物。产品投入海参养殖水体后生长迅速,可以快速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还有通过改进养殖装置以净化水体。公开号为CN 10294838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全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该装置将养殖废水分离、净化、杀菌、充氧,最后回流到养殖池里。除此之外,公开号为CN10328991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刺参假单胞菌,能分泌各种消化酶以促进刺参消化吸收并提高免疫。但提高免疫的效果较差且净化水体的能力还有待实验验证。这些方法只能净化养殖水体或促进刺参生长,但不能同时兼顾两方面。因此,找到一种既能净化水体又可以促进刺参生长和提高免疫的技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开发研究裂殖壶菌的新用途,将其应用在刺参养殖领域,以解决刺参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疾病防控难,机械损伤大、存活率不高等问题,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提高刺参养殖成功率的方法,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将裂殖壶菌活湿菌体按照浓度比例0.75×108-1.5×108个/g添加到刺参饲料中,所述浓度为裂殖壶菌活湿菌体个数与刺参饲料的克数比例,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裂殖壶菌活湿菌体浓度比例1.5×108个/g。
进一步的,在刺参养殖的水体中初始氨氮浓度小于50mg/L的条件下,连续投放裂殖壶菌活湿菌体的刺参饲料60d后,氨氮浓度降低到1.9mg/L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3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