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02404.9 | 申请日: | 2017-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5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 发明(设计)人: | 郑山锁;龙立;董方园;郑捷;明铭;郑淏;宋明辰;阮升;董立国;牛丽华;曹琛;王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24;C04B18/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姚咏华 |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组合结构 羧基丁苯聚合物 混凝土粘结 纤维素纤维 粉煤灰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有效发挥 稻壳灰 激发剂 减水剂 减缩剂 消泡剂 质量份 河砂 粘结 碎石 协同 水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混凝土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360‑380份、水145‑160份、河砂700‑720份、碎石1020‑1040份、粉煤灰80‑125份、稻壳灰40‑60份、减水剂6‑7.5份、减缩剂9‑10份、激发剂12.5‑14份、纤维素纤维1.1‑1.8份、羧基丁苯聚合物16‑20份、消泡剂1.7‑1.8份。制备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韧性和优异的耐久性能,与型钢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能够有效发挥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性能,弥补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差、无法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力学性能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是一种掺纤维素纤维、稻壳灰和羧基丁苯聚合物的具有较高韧性、高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具体涉及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硅灰的年产量仅有3000t-4000t,只能满足部分特殊混凝土的需求,限制了其大量使用。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稻壳产量在4000万t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目前,除了部分稻壳开始用于电厂发电,大部分的稻壳还是会被自然堆放或者露天焚烧,这样既浪费资源,燃烧又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污染周边环境。用于电厂发电的稻壳灰在经过发电后产生的稻壳灰比重较小,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也会造成占用土地资源、污染周边空气。随着科技进步发现,将稻壳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焚烧而制备的稻壳灰中含有90%-96%的非晶态SiO2,其比表面积甚至能够达到250m2/kg。
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抗裂性能差、抗拉强度低(其通常为抗压强度的1/10-1/20),因此,其脆性大、韧性差,且脆性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愈加明显。在高应力或复杂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脆性特征将会降低构件与结构的承载能力乃至安全可靠性。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干缩和自收缩,进而产生一定的微裂纹,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市场易得材料,采用改进的混凝土搅拌工艺,通过添加纤维素纤维、稻壳灰、活性矿物掺合料、化学外加剂等,克服普通混凝土脆性大、易开裂、耐久性差等不足,以制备具有高体积稳定性、高耐久性和较高韧性的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是:一种C60强度等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原料:
水泥360-380份、水144-160份、河砂700-720份、碎石1020-1040份、粉煤灰80-125份、稻壳灰40-60份、减水剂6-7.5份、减缩剂9-10份、激发剂12.5-14份、纤维素纤维1.1-1.8份、羧基丁苯聚合物16-20份、消泡剂1.7-1.8份。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中各组分以质量分数计算最优的配合比含量为:
水泥366份、水153份、河砂709份、碎石1033份、粉煤灰100份、稻壳灰51份、减水剂6.8份、减缩剂9.6份、激发剂13份、纤维素纤维1.4份、羧基丙苯聚合物18份、消泡剂1.7份。
进一步,所述水泥为P·O42.5R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选择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相容性良好的水泥品种。
所述河砂选择级配良好的中粗河砂,细度模数为2.8-3.0。
所述碎石选择级配良好、致密坚硬、表面粗糙的以石灰石为主的人工碎石,粒径范围为5-20mm,按照连续粒级级配。
所述粉煤灰采用电厂优质Ⅰ级粉煤灰,其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2%,需水量比不大于95%,比表面积应大于400m2/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24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