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87836.7 | 申请日: | 2017-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8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山枝;孙韶辉;高秋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6;H04B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任嘉文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束训练 发送端 接收端 通信系统 波束 发送波束 配置信息 映射关系 申请 发送 携带 配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用以降低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波束训练过程的开销。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波束训练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端确定波束对BPL标识与发送波束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发送端为接收端配置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配置信息,其中携带第一BPL标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升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中引入大规模天线技术。对于基站,大规模天线阵列可以有高达512甚至1024个天线振子。采用全数字天线时每个天线振子连接一个收发单元(TXRU),此时会有高达512甚至1024个TXRU。对于终端,也可以配置高达32/64个天线振子的天线阵列。基站和终端两侧采用波束赋形可以获得巨大的波束赋形增益,以弥补路径损耗带来的信号衰减。尤其是高频段通信(例如30GHz频点上)的路径损耗比低频段更加严重,使得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极其有限。通过大规模天线的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将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可以实用的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提升模拟波束赋形性能,还有一种数字模拟混合波束赋形收发方案,该方案在数字波束赋形灵活性和模拟波束赋形的低复杂度间做了平衡,具有支撑多个数据流和多个用户同时赋形的能力,同时,复杂度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目前模拟波束赋形和数模混合波束赋形都需要调整收发两端的模拟波束赋形权值,以使得其所形成的波束能对准通信的对端。对于下行传输,需要调整基站侧发送的波束赋形权值和终端侧接收的波束赋形权值,而对于上行传输,需要调整终端侧发送的和基站侧接收的波束赋形权值。波束赋形的权值通常通过发送训练信号获得。
现有模拟波束训练过程中发送端需要发送所有发送波束,以便接收端搜索最佳的接收波束。但是,在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的系统中,波束的个数可能达到256、1024或者更多,波束训练过程开销很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用以降低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波束训练过程的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训练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端确定波束对BPL标识与发送波束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发送端为接收端配置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配置信息,其中携带第一BPL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波束训练方法,通过在发送端为接收端配置BPL标识与CRI的映射关系,在参考信号资源的配置信息中携带第一BPL标识,从而只需要BPL标识就可以使得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参考信号资源的接收端确定接收波束,并且,所述BPL标识还可以用于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BPL映射关系的维护和更新,从而降低了波束训练过程的系统开销。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波束训练方法,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具体包括:BPL标识、信道状态信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指示CRI以及发送波束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波束训练方法,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更新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所述第一BPL标识对应的第一发送波束。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波束训练方法,所述发送端更新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所述第一BPL标识对应的第一发送波束,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内,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参考信号,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参考信号进行测量上报;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发送的针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测量上报结果,更新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的所述第一BPL标识对应的第一发送波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78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