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学习的移动应用间关联和用户界面自动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6911.8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1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任伟;郭瑾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6F9/451 | 分类号: | G06F9/451;G06F9/54;G06F11/30 |
代理公司: | 42214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钊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学习 移动 应用 关联 用户界面 自动 生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学习的移动应用间关联和用户界面自动生成方法,包括自学习判断两应用为同类关联自动检测方法、建立关联学习方法、用户补充创建关联应用方法和自动检测更新方法;本方法基于手机软件开发时在系统中建立监控程序,通过监控程序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匹配,存放表格,在应用程序调用手机某功能时,自动弹出界面提供多选项供用户选择及启用相关联应用。用户的手机通过使用本方法,监控程序经一段自学习调整和自动更新,监控程序的列表自动趋于完整和精确。本方法增强了移动应用对于其他软件的灵活启用,既使应用本身完善又使其他应用被更大限度地使用,节省了操作步骤和时间,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以及便捷性的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应用之间的相互调用以及选择的自学习的移动应用间关联和用户界面自动生成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机的使用阶段机器自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而达到应用间关联和用户界面自动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应用完整性和互联性的增加,尤其目前手机应用日趋强大和完整,一个应用中集成的功能呈现多元化。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手机内置应用的要求也逐渐变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打电话、拍照,听音乐,收发短信息等等,因此也有许多改善手机内置应用的APP涌现。但是由于不同公司开发的软件相互独立,在调用手机特定功能的时候无法启用它的增强应用,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对软件进行打开和关闭的操作,并且有的时候根本无法使用它的增强应用,影响了用户体验。
对于应用互联和启用,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所属同一公司开发的应用之间互联。同一家公司开发的软件可以使用相同的账号,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转,但是无法灵活调用手机中其他软件。
2、在配置文件中预先设置好关联应用。在移动终端中检测启用第一应用时的启动操作,根据所述启动操作在预制的关联配置文件中查询所述第一应用可调用的第二应用,当所述第二应用处于禁用状态时,将所述第二应用从禁用状态调整为启用状态。该方法的缺陷在于,所有的应用互联都建立在软件开发时就要设置好应用权限,而没有根据用户手机的具体情况做出特定的判断。
3、使不同的应用互联组成新的应用。通过参数、数据归一实现移动应用,得到运行参数数据的统一管理,采用系统转换表的方法,实现应用对应用的互联配置。该方法可以使不同的应用聚合在一起,但是该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实现在不改变原应用的前提下,为用户实现不同功能的多种选择。
上述对于应用之间的相互选择和调用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如2015年1月在中国专利网公开的“基于应用互联的快速服务聚合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410512166.1,该方法是手机在应用平台下,两个或多个应用基于快速服务聚合的互联方法。通过参数、数据归一实现移动应用,得到运行参数数据的统一管理,采用系统转换表的方法,实现应用对应用的互联配置。其不足之处在于:该方法主要是在开发过程中使用,可以使不同的应用聚合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应用,但是用户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根据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去进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联。
还有如2017年3月公开的专利申请号为201610912812.2的“一种应用的启用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是预先设定好需要关联的应用,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启用;是在检测第一应用所需要调用的第二应用,并且直接启用,用户不需要关心正在使用的应用关联了哪个应用,不需要手工启用这些关联的应用。其不足之处在于:该方法是在开发过程中将用户关联,虽然这样的自动关联和应用的开启也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但还是不能为用户量身定做一个应用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且如果用户不去关心应用之间的关联关系,会对软件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为此,很有必要开发一种自学习的移动应用间关联和用户界面自动生成方法,以解决目前应用之间的互联不够智能和完善的问题,满足所有用户个性化及便捷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9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