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6617.7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8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琳;黄莹;汪梦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0 | 分类号: | H04W76/10;H04W4/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江舟;董文倩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通信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UE获取窄带直通链路SL资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UE为带宽受限的UE,根据所述窄带SL资源信息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或D2D发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支持带宽受限的UE进行D2D传输或发现的问题,提高了带宽受限终端发现或通信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人们对高数据速率和用户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对传统蜂窝网络的系统容量和覆盖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公共安全、社交网络、近距离数据共享、本地广告等应用场景使得人们对了解附近人或事物并与之通信(也即邻近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传统的以基站为中心的蜂窝网络在高数据速率以及邻近服务的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这种需求背景下,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新方向的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技术应运而生。D2D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蜂窝网络的负担、减少用户设备的电池功耗、提高数据速率,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的鲁棒性,很好地满足上述高数据速率业务和邻近服务的要求。目前D2D技术又称之为邻近服务(ProSe,Proximity Services)、直通链路(SL,SideLink)。
D2D技术通常包括D2D发现技术和D2D通信技术,其中,D2D发现技术是指用于判断/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是否邻近第二用户设备的技术。通常,D2D用户设备间可通过发送或接收发现信号/信息来发现对方;D2D通信技术是指D2D用户设备之间部分或全部通信数据可以不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而直接进行通信的技术。
随着万物互联需求的发展,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对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和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进行了标准化。MTC在支持低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覆盖增强的支持以及带宽受限的支持。一般来说,带宽受限的MTC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为UE)的收发射频能力限制在1.4MHz或5MHz,而NB-IoT设备的射频收发带宽限制在180kHz。eNB和带宽受限MTC/NB-IoT UE之间通常通过多次重复的数据传输来达到覆盖增强的目的。考虑到带宽受限MTC/NB-IoT设备低成本特性,通常希望尽可能延长带宽受限MTC/NB-IoT设备的使用寿命,而覆盖增强特定会导致数据包的多次重复传输,从而快速耗费掉UE的电量。除了带宽受限MTC以及NB-IoT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也具备类似的应用需求,如低成本,带宽受限,低功率消耗等。
然而,现有的D2D传输是在整个系统带宽上实现,对于如何支持带宽受限的UE进行D2D传输或发现,现有系统尚未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支持带宽受限的UE进行D2D传输或发现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UE接收窄带直通链路SL资源信息,其中,所述第一UE为带宽受限的UE;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窄带SL资源信息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或D2D发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UE接收窄带直通链路SL资源信息;
所述第二UE根据所述窄带SL资源信息进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或D2D发现,所述UE为所述中继UE。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包括:
基站向第一UE或第二UE发送窄带直通链路SL资源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6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