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0520.5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0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郝新浦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德坤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61/00;B66F9/075;B66F9/08;B66F9/14;B66F9/22;B66F9/24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杨晓亭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货运集装箱 取码 物流 工业控制计算机 货物包装箱 自动化操作 电脑控制 卸车 码放 数据输入输出端口 带式输送机 分拣机械臂 尺寸数据 电控装置 集装运输 人工操作 物流仓储 协同作业 支撑底架 装箱位置 装卸货物 装卸效率 自动装箱 纵向导轨 坐标位置 坐标移动 装箱 叉装机 装卸 货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装卸准备、装箱操作、卸车操作等步骤。本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完全采用电脑控制自动化操作,通过数据输入输出端口向电控装置的工业控制计算机输入货运集装箱的货物装箱位置信息、配载方案、货物包装箱码放坐标位置、货物包装箱尺寸、货运集装箱内部尺寸数据信息后,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支撑底架在纵向导轨上前后坐标移动,同时分拣机械臂、带式输送机和叉装机协同作业,可以实现自动装箱或卸车操作,完全电脑控制自动化操作完全避免人工操作存在的弊端,装卸效率高,特别适用于物流仓储的集装运输中针对货运集装箱的装卸货物码放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是一种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属于智能物流技术装备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物流就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基本活动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
物流仓储是现代智能物流中的关键环节,在连接、中转、存放、保管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仓储管理同时也是在物流仓储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精准仓库过程一般包括收货、上架、捡货、补货、发货、盘点几个流程,为实现智能配送,现有技术中出现自动导引运输车,即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物流仓储应用中不需驾驶员,以可充电电池为其动力来源,一般可通过电脑来控制其行进路线以及行为、或利用电磁轨道来设立其行进路线以实现仓储货物的调运,但是针对补货或发货进出仓库进行集装运输过程中的装卸货物码放操作依然大量采用人工操作,即操作人员驾驶叉车进行装卸,特别是针对集装箱货物运输,虽然目前为便于运输通常按运输目的地的不同先将各类小型包装的货物集装在便于运输摆放的中型运输箱内后再进行货运集装箱的装箱,但如何合理布局使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最大、如何合理配载布局使集装箱便于多目的地运输等集装箱问题和卸载过程中的分拣问题致使集装箱的装箱或卸载目前一直采用人工操作。
这种传统的人工操作装箱或卸载的生产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虽然入库工序或出库工序已实现自动化操作,但集装箱的装箱或卸载仍采用人工操作,因此物流仓储整体自动化程度降低、效率低;
2.由于现有技术中入库工序或出库工序通常采用自动导引运输车或输送带进行传输,人工操作装箱或卸载的速度要跟上入库或出库的速度才能保证仓储转运的效率,因此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
3.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情绪等人为因素对装卸进度的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实现智能操作、提高装卸效率,特别适用于物流仓储的集装运输中针对货运集装箱的装卸货物码放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适用于货运集装箱的物流取码系统的使用方法所使用的物流取码系统包括装卸平台、装卸装置、分拣装置和电控装置;
所述的装卸平台上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平行设置的纵向导轨,纵向导轨至少延伸至装卸平台的前端;
所述的装卸装置包括支撑底架、带式输送机和叉装机;
支撑底架的底部设有行走部,行走部包括支撑辊轮组和辊轮组驱动;支撑辊轮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撑辊轮,支撑辊轮与纵向导轨配合并架设在纵向导轨上,支撑辊轮组沿支撑底架前后方向设置为多组、且至少一组支撑辊轮组上设有辊轮组驱动,支撑底架通过支撑辊轮组架设安装在纵向导轨上;支撑底架的前端具有开放的U形开口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德坤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德坤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05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