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4329.X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3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刘忠东;马优良;郭振训;田新房;毛方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利油田华滨实业有限公司石油机械滨州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33/04 | 分类号: | C10G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田采出液 脱水 沉降罐 破乳 预分离 加药 原油 三相分离器 油水混合液 蒸汽换热器 气体分离 生产能耗 生产运行 预脱水剂 原油脱水 导液管 有效地 含水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首先向进入管道的油田采出液中加入预脱水剂,接着由三相分离器的入口进入预分离筒,在预分离筒内将大部分的气体分离出来,然后通过导液管依次进入一、二次沉降罐,在一、二次沉降罐前各设置一个加药站,通过加药站向油水混合液中加入破乳剂,从二次沉降罐脱水后出来的原油,再经过蒸汽换热器将原油温度升至83℃,进入三次沉降罐脱水,脱水后的油田采出液经检测含水<2%,完全满足使用要求。本发明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原油脱水温度高的问题,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生产运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采出液破乳脱水方法。
背景技术
春风油田二号联合站主要承担着新春采油厂管理三区的原油处理和外输任务,年处理液量300万m3。近两年,随着稠油来液比例增加,进站来液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水乳化程度高。通常为了保证外输原油含水达标,原油破乳、脱水温度需要达到93℃左右。
原油破乳脱水是原油开采传输和炼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原油脱水的过程中,随着脱水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原油粘度明显下降,油水界面张力下降,从而减小了粘度对水滴产生的阻力,增大了水滴碰撞合并的几率,有效的实现了油水的迅速分离,但是另一方面,过高的温度势必消耗过多的燃料,导致热力费用增高,提高了原油破乳脱水成本。经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原油破乳效果将直接影响原油的脱水温度,因此采取合适的破乳脱水工艺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本发明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有效地解决了原油脱水温度高的问题,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生产运行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进入管道的油田采出液中加入预脱水剂,接着由三相分离器的入口进入预分离筒,在预分离筒内将大部分的气体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气体由分离筒顶部的排气孔排出;
(2)步骤(1)预脱气后的油水混合液通过导液管依次进入一次沉降罐和二次沉降罐,其中在一次沉降罐和二次沉降罐前各设置一个加药站,通过加药站向油水混合液中加入破乳剂,油水混合液经过二次沉降罐脱水后出口含水达到38%以下;
(3)从二次沉降罐脱水后出来的原油,再经过蒸汽换热器将原油温度升至83℃,进入三次沉降罐脱水,脱水后的油田采出液经检测含水<2%,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1)油田采出液量为5200m3。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1)所述预脱水剂为聚丙烯酰胺、多乙烯多胺和二甘醇按质量比为3:2:1配制而成。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1)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压力为0.2-0.3MPa。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1)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压力为0.25MPa。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2)一次沉降罐的沉降时间为52-66min,二次沉降罐的沉降时间为45-55min。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2)所述破乳剂由33%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4%的环氧丙烷、20%的聚乙二醇单甲醚、13%的磺酸盐和20%的石油醚于82℃下搅拌反应7小时制备而成。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破乳剂的加药浓度为30mg/L。
上述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3)三次沉降罐的沉降时间为22-28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利油田华滨实业有限公司石油机械滨州分公司,未经胜利油田华滨实业有限公司石油机械滨州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4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