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ED荧光粉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3699.1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9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索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C09K1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荧光粉 配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荧光粉配方,其特征在于,由A荧光剂和B荧光剂混合而成,所述的A荧光剂包括卤亚铬荧光粉、镓亚铬荧光粉、硅环氧树脂A剂和氮化物荧光粉,所述的B荧光剂包括硅环氧树脂B剂、扩散粉、铝酸盐荧光粉、硅酸盐荧光粉和6%双氧水溶液,所述的A荧光剂和B荧光剂两组成分的重量配比为1:09~1.2,以重量份数计,所述的A荧光剂份数配方组成为:卤亚铬荧光粉8‑10份、镓亚铬荧光粉8‑10份、硅环氧树脂A剂20‑25份和氮化物荧光粉20‑25份,本发明提出一种LED荧光粉配方,能提高显色度和高光效度,提高视觉观赏度,令到蓝光危害等级降为0级,更为接近太阳光光谱,同时具有耐高温性和耐酸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LED荧光粉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传统的发光二极管LED荧光粉涂层显色指数一般只能达到94%-96%,对还原物体颜色效果一般,目前最常见的白光LED实现方式是荧光粉转换型即(pc-LED),例如在蓝光LED芯片表面涂敷一层黄色荧光粉的(黄+蓝)白光LE,这样的LED发光源一般蓝光危害较高,对眼镜损害大,同时,由于此类LED里面的荧光粉导致光源过于集中一点,导致高光效度差,颜色较为暗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荧光粉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LED荧光粉配方,由A荧光剂和B荧光剂混合而成,所述的A荧光剂包括卤亚铬荧光粉、镓亚铬荧光粉、硅环氧树脂A剂和氮化物荧光粉,所述的B荧光剂包括硅环氧树脂B剂、扩散粉、铝酸盐荧光粉、硅酸盐荧光粉和6%双氧水溶液,所述的A荧光剂和B荧光剂两组成分的重量配比为1:09~1.2,以重量份数计,所述的A荧光剂份数配方组成为:卤亚铬荧光粉8-10份、镓亚铬荧光粉8-10份、硅环氧树脂A剂20-25份和氮化物荧光粉20-25份,所述的B荧光剂份数配方组成为:6%双氧水溶液50-70份、硅环氧树脂B剂5-8份、铝酸盐荧光粉5-8份、硅酸盐荧光粉5-8份和扩散粉20-25份。
用于一种LED荧光粉配方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工艺包括:(1)将卤亚铬荧光粉、硅环氧树脂A剂和镓亚铬荧光粉充分混合搅拌后,加入去纯净水后再次搅拌充分,达到饱和状态,通过过滤将未溶解的原料倒出,将过滤后溶液静止放置3~6小时;
(2)将氮化物荧光粉溶解在步骤(1)得到的溶液内,再次充分搅拌,搅拌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0~35℃内;
(3)将所述的步骤(3)得到溶液静止放置,得出A荧光剂的溶液;
(4)将硅环氧树脂B剂、铝酸盐荧光粉、硅酸盐荧光粉和扩散粉充分混合搅拌后,加入6%双氧水溶液再次搅拌充分,达到饱和状态,通过过滤将未溶解的原料倒出,将过滤后溶液静止放置3~6小时;
(5)将所述的步骤(4)得出的溶液加热至60℃,倒入步骤(3)得到的A荧光剂的溶液,再次充分混合搅拌;
(6)将所述的步骤(5)升温达80℃后,再次搅拌充分;
(7)将所述的步骤(6)得出溶液烘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一种LED荧光粉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利用扩散粉对荧光剂起到提色作用,利用金属元素的荧光粉令高显色指数可达98%以上,高光效达到140lm/w,蓝光危害等级降低0级,护眼效果更好,光谱更为接近太阳光光谱,采用低色温光源照射,能使红色更加鲜艳;采用中等色温光源照射,使蓝色具有清凉感;采用高色温光源照射,使物体有冷的感觉,同时由于采用的金属元素荧光粉具有耐高温和耐酸性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索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索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36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窄带物联网的电导率检测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雨水酸碱度自动测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