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及双层埋地油罐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73393.6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程庆利;陶彬;刘全桢;张卫华;王林;甄永乾;贾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D90/04 | 分类号: | B65D90/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黄钰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埋地油罐 间隙层 单层 金属薄片 改造 凸起 真空监测 电火花 空气阻力 密封性较 平面切割 相邻排列 形状限定 测试仪 灵敏度 内衬层 圆形面 凹陷 测漏 漏点 平行 检测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及双层埋地油罐,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中,包括金属薄片,金属薄片的正面凹陷以在金属薄片的反面形成相邻排列的多个凸起,相邻凸起之间留有间隙,凸起的形状限定为半球的顶端被平行于半球底面的平面切割出圆形面之后的形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其应用于单层埋地油罐改造,改造成双层埋地油罐,间隙层密封性较好,可以通过对间隙层间隙的真空监测实现真空测漏,间隙层间隙空气阻力小,真空监测灵敏度高,还可以通过电火花测试仪检测改造成双层埋地油罐的内衬层的漏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层埋地油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及双层埋地油罐。
背景技术
目前,据统计全国仅加油站就有约38万个埋地油罐,这些埋地油罐为单层钢制油罐,大部分埋设于90年代初至今的二十多年间。随着我国安全、节能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空气、水、土壤的环境保护成为了焦点,如果油罐发生渗泄漏,不仅会污染土壤,还会污染地下水和空气。至今,加油站埋地储罐的渗泄漏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油站埋地油罐易发生腐蚀泄漏造成储存量损失,人们关注地下油罐的防腐蚀技术,不断发展了非金属储罐及钢油罐防腐技术。即便如此,200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在苏南地区的29个加油站调查样本中发现,超过七成存在渗漏。2010年,中国科学院对天津市部分加油站做了调查,地下水样品中,总石油烃检出率为85%,强致癌物多环芳烃为79%。
我国近年来开始试用双层油罐技术,主要有玻璃钢与钢复合双层油罐(SF)、玻璃钢双层油罐(FF)和旧罐双层内衬改造技术。由于国内没有埋地双层油罐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目前埋地双层油罐产品仅在部分加油站试用。其中SF和FF罐需要动土施工,施工周期较长,特别对这类分布在闹市或居民密集区的加油站,按传统改造方案采用大规模开挖换新罐,会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的正常生活。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步采用的双层内衬改造技术则为旧罐的改造提供了一项新技术。双层内衬改造技术是一种埋地油罐非开挖修复技术。该技术是在钢油罐内部涂敷玻璃钢内衬,构成双层储罐的新结构型式,从而使内衬层的性能与原罐体的机械性能合二为一极大的改善了旧罐的综合性能。此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最方便和经济的旧罐修复技术。它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成本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强化了旧罐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出现了采用不饱和聚酯制作内衬层的技术,材料以不饱和聚酯为主,其间隙层采用3D玻纤布,3D玻纤布制作间隙层密封性较差,不能通过对间隙层间隙的真空监测实现真空测漏,并且也不能通过电火花测试仪检测内衬层的漏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及双层埋地油罐,解决目前单层埋地油罐改造所需的间隙层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包括金属薄片,金属薄片的正面凹陷以在金属薄片的反面形成相邻排列的多个凸起,相邻凸起之间留有间隙,凸起的形状限定为半球的顶端被平行于半球底面的平面切割出圆形面之后的形状。
进一步的,凸起的圆形面的中间位置向金属薄片的正面方向凹陷形成凹槽。
进一步的,凹槽的形状为圆柱体。
进一步的,金属薄片的厚度为L,L选为0.2毫米至0.3毫米之间,半球的半径为R,R选为3毫米至6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凸起的圆形面至金属薄片的正面的距离为H;R选为3毫米时,H选为1.5毫米至1.7毫米之间;R选为4毫米时,H选为1.6毫米至1.9毫米之间;R选为5毫米时,H选为1.7毫米至2毫米之间;R选为6毫米时,H选为1.7毫米至2.1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金属薄片的正面涂敷有树脂和纤维增强体,树脂和纤维增强体填平金属薄片的正面凹陷位置并形成玻璃钢层。
进一步的,单层埋地油罐改造用间隙层由冲压工艺加工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3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