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6527.1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61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卓越;许爱东;陈晓;陈华军;洪超;丁伟;戴涛;王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7/00 | 分类号: | H04L7/00;H04J3/06;H03B5/32;H03B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间 同步 设备 补偿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及其 计算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设备,其具体包括:获取采集的时间同步设备中本振晶体的鉴频鉴相数据,获取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偏数据,根据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偏数据,构建本振晶体的老化率计算表,当时间同步设备的时频参考源失效时,根据老化率计算表,对本振晶体进行校频与调相补偿。整个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同步设备中本振晶体出厂时老化特性存在个体差异,通过本振晶体老化率计算表对本振晶体进行校频与调相补偿,能够有效补偿本振晶体老化特性个体差异对时间同步设备输出时间性能的影响,提高守时阶段时间设备时间信号输出的稳定性,实现良好的补偿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时间同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方法、装置、 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时间同步设备为电信、电力通信等行业提供可靠的时间、频率基准。在没 有可用参考跟踪或溯源时,时间或时钟同步设备将进入守时状态,同时必须满 足应用场景守时/保持性能要求。根据电力行业标准《DL/T 1100.1-2009电力系 统的时间同步系统》,当外部时间源丢失时,守时性能的偏差应小于为55μs/h。 目前电力系统里的时间同步设备通常OCXO(恒温晶振),精度为1×10-9μs/s, 当时间源丢失时,故障录波器等业务装置可以在11天内保证时间同步准确度≤ 1×10-3s,可以满足上述规定的守时精度要求。但是广域控制保护、线路行波故 障测距等部分时间同步准确度较高的业务装置最多只能在17分钟内满足时间同 步准确度≤1×10-6s的要求,很多时候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段内完成装置故障的处理和参考源的恢复。
目前,一般都采用失去参考源前最后一次控制值来校正晶体钟,维系时间 同步设备的时频输出。如果控制值计算不准,将存在较大误差的初始频偏,影 响设备的守时性能。时间或时钟同步设备守时/保持性能除了受初始频偏的影响, 还取决于内部振荡器特性,尤其是老化特性的影响。常用老化率来评价老化特 性的优劣,老化指振荡器晶体连续运行过程中,频率值或相位值随时间的变化, 而老化率是频率变化或相位漂移的斜率。设备常用的铷钟与晶体钟振荡器,内 部设有晶体都存在老化的问题。
为了延长设备的守时时间,实现最佳的补偿效果,设备的钟控软件需采用 老化补偿算法,将振荡器老化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传统的老化补偿算法往往 只考虑振荡器晶体的通用特性,补偿效果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补偿 效果佳的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一种时间同步设备补偿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采集的时间同步设备中本振晶体的鉴频鉴相数据;
根据鉴频鉴相数据,获取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偏数据;
根据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偏数据,构建本振晶体的老化率计算表;
当时间同步设备的时频参考源失效时,根据老化率计算表,对本振晶体进 行校频与调相补偿。
一种时间同步设备补偿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采集的时间同步设备中本振晶体的鉴频鉴相 数据;
第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鉴频鉴相数据,获取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 偏数据;
计算表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本振晶体的老化率与频偏数据,构建本振晶体 的老化率计算表;
补偿模块,用于当时间同步设备的时频参考源失效时,根据老化率计算表, 对本振晶体进行校频与调相补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65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机箱
- 下一篇:一种“泛OPS”主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