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激光-X射线联袂通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56904.3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1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晓平;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0/50 | 分类号: | H04B10/50;H04B10/90;H04B10/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杨引雪 |
地址: | 71002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射线 联袂 通信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X射线联袂通信系统,包括沿信号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数字信号发射源、信号调制器、第一半导体激光器、转换装置、光电探测器和信号解调器;本发明采用激光→X射线→激光相互转换的技术思路,结合X射线通信和激光通信方式的各自优势,由X射线通信弥补激光通信保密性差、穿透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激光通信和X射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且利用激光和X射线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通信链路环境灵活组网,较现有X射线通信和激光通信应用范围更广,且很容易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阴极的高重频X射线源与激光器的联合通信技术,该通信系统可以实现>100MHz的传输带宽,主要应用于激光通信方式或X射线通信方式各自无法独立实现的通信链路中,如电磁屏蔽的密闭空间、真空环境等传统通信方式难以实现的复杂环境中,也可用于空间通信链路与星地通信链路中。
背景技术
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传输与交互的重要手段,应用中主要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目前有线通信主要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光通信技术最为常见,无线通信主要以微波通信技术和激光通信技术为主,技术成熟度都比较高。
微波通信技术是指利用频率为0.3-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进行通信,主要有移动通信、中继通信、空间光通信等。空间光通信是指利用激光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光纤或者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通信,其中空间光通信主要用在卫星与卫星或者卫星与地面站之间通信。
与微波通信技术相比,激光通信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频带宽,传输速率高,若采取点到点的组网方式,传输速率可达155Mbit/s-10Gbit/s(地面光纤通信带宽可达1Gbit/s),信息容量大,使传输数据更加丰富;发射光束窄,方向性好,能量密度大;抗电磁干扰强,保密性好,误码率低;天线尺寸小,功耗低,集成度高等诸多优点。
然而激光通信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中激光传输将通过大气层,湍流效应会引起激光光场振幅和相位的波动,导致系统误码率增大;在空间通信链路当中,空间背景光对系统影响严重,会导致空间光通信接收端噪声增大,误码率增大;远距离传输衰减严重,尽管光通信具有发射光束窄、能量密度高等特点,但在远距离传输条件下,由于光束发散而接收角有限,导致能量损失严重。因为卫星通信链路与地面通信链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卫星链路的传输距离很长,辐射信号的强度与信号传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卫星信号在空间长距离传输之后强度衰减十分严重,另外,激光通信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受空间恶劣环境影响其寿命有限及抗干扰能力较差。因此,发展传输距离更长、功耗更小、抗干扰能力更强、性能更优的新型空间通信技术迫在眉睫。
X射线由于波长短,穿透能力强,美国Henke博士研究发现当X射线光子能量大于10keV时,在太空中几乎是无衰减的传输,因此可望在较小的体积、重量、功耗下实现远距离传输。美国航空航天局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利用X射线实现空间卫星飞行器点对点的通信概念(Keith Gendreau,First X-ray communic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J].GoddardTec Trends,2007,3(4):3-4),由于X射线光子频率很高(>1017Hz),因此X射线通信的带宽比微波通信更大,良好的穿透能力使其通信系统具有比传统通信方式更高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美国航天局已经将X射线通信卫星发射列入2018年发射计划,国内主要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赵宝升等人为代表,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极控制脉冲X射线源的空间X射线通信系统,仅在实验上证明了10kHz的调制频率。然而,X射线通信虽然具有穿透能力强、保密性好等优点,但在地面等非真空环境中衰减非常厉害,因此只能应用在某些特殊的区域。另外,如何克服X射线源的更高频率调制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69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