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内容访问加速方法、系统、介质和计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5827.X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1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内容 回源 控制节点 路径建立请求 虚拟网络标识 源边缘节点 边缘节点 计算装置 携带 访问 边缘节点标识 动态内容发送 标识确定 探测系统 响应消息 返回 架构 发送 协同 部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内容访问加速方法、系统、介质和计算装置,用以在不改变CDN网络架构、不额外部署探测系统的前提下,通过CDN与SDN的协同来实现对动态内容的访问加速。动态内容访问加速方法,包括:在接收到CDN宿边缘节点针对动态内容发送的回源请求时,根据其中携带的动态内容标识确定最优CDN源边缘节点;向SDN控制节点发送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其中携带有所述动态内容标识以及CDN源边缘节点标识和CDN宿边缘节点标识;接收SDN控制节点针对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返回的响应消息,其中携带有SDN控制节点针对所述动态内容生成的虚拟网络标识;向CDN宿边缘节点返回所述虚拟网络标识作为所述动态内容的回源地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内容访问加速方法、系统、介质和计算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是构建在网络之上的内容分发网络,依靠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通过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功能模块,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
对于动态内容的访问,CDN网络无法提前缓存,只能回源,即向源网站服务器请求相应的动态内容。现有技术中,关于动态内容加速的最优回源路径的建立主要有如下两种处理方法:一、CDN通过构建应用层路由,在应用层面选择最优回源路径,来实现数据在用户终端和源网站之间的快速传递。此方案需部署全网探测系统,其成本以及实时探测的网络开销不可避免,可实施性差。二、将CDN边缘的计算、缓存等资源纳入承载网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的统一架构中,由SDN统一调度底层CDN的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内容和带宽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匹配。
但是,上述第一种处理方法中,需部署全网探测系统,其成本以及实时探测的网络开销不可避免,可实施性差;而上述第二种方法中,需要CDN进行架构的调整,并且开发与SDN Control之间的资源控制接口,改造工作量大,接口复杂,实施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内容访问加速的方法、系统、介质和计算装置,用以在不改变CDN网络架构、保持CDN和SDN两网独立性且无需额外部署探测系统的前提下,实现对动态内容的访问加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CDN侧实施的动态内容访问加速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内容分发网络CDN宿边缘节点针对动态内容发送的回源请求时,根据所述回源请求中携带的动态内容标识确定最优CDN源边缘节点;以及
向软件定义网络SDN控制节点发送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所述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动态内容标识以及CDN源边缘节点标识和CDN宿边缘节点标识;
接收所述SDN控制节点针对所述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返回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携带有所述SDN控制节点针对所述动态内容生成的虚拟网络标识;以及
向所述CDN宿边缘节点返回所述虚拟网络标识作为所述动态内容的回源地址。
可选地,所述响应消息为所述SDN控制节点根据所述CDN源边缘节点标识和所述CDN宿边缘节点标识建立最优回源路径,并建立所述虚拟网络标识与所述动态内容标识、所述CDN源边缘节点标识以及所述最优回源路径之间的对应关系后发送的。
可选地,所述最优回源路径建立请求中还携带有根据所述动态内容标识确定出的服务等级信息;以及所述最优回源路径为所述SDN控制节点根据所述服务等级信息以及所述CDN源边缘节点标识和CDN宿边缘节点标识确定出的满足服务等级需求的最优回源路径。
可选地,所述服务等级信息包括带宽需求信息和/或服务质量QoS需求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58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