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48872.2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0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胡江海;张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卫市创科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51/00 | 分类号: | C08F251/00;C08F220/06;C08F2/10;C08L71/02;C08L5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5000 宁夏回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吸水树脂 绝热 三维空间网状结构 复合引发剂 高纯丙烯酸 中和丙烯酸 表面交联 化工材料 交联聚合 流化干燥 去离子水 熟化淀粉 医学领域 丙二醇 次表面 反应炉 交联剂 解碎 熔剂 生产工艺 聚合 合法 中和 成熟 应用 | ||
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广泛的应用于医学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且技术较为成熟采用水溶液绝热聚合法,将高纯丙烯酸、纯水、丙二醇、助剂101~110投入反应炉,经过中和、聚合、解碎、干燥、粉碎筛分、表面交联、包装得到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料易得,供应可靠,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转化率高的高吸水树脂SAP工艺。本发明采用水溶液绝热聚合法,以去离子水为熔剂,用碱部分中和丙烯酸后,加入熟化淀粉、交联剂和复合引发剂,在低温下进行交联聚合,制得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SAP,采用流化干燥、二次表面处理、粉碎而制得高吸水树脂(SA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广泛的应用于医学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且技术较为成熟采用水溶液绝热聚合法,将高纯丙烯酸、纯水、丙二醇、助剂101~110投入反应炉,经过中和、聚合、解碎、干燥、粉碎筛分、表面交联、包装得到医药及高吸水树脂SAP。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料易得,供应可靠,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转化率高的高吸水树脂SAP工艺。本发明采用水溶液绝热聚合法,以去离子水为熔剂,用碱部分中和丙烯酸后,加入熟化淀粉、交联剂和复合引发剂,在低温下进行交联聚合,制得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SAP,采用流化干燥、二次表面处理、粉碎而制得高吸水树脂(SAP)。
(丙烯酸中和)
根据工艺要求,按照一定比例对丙烯酸(99.9%)和液碱(32%)进行计量,计量完之后在中和釜中加入一定量纯水和计量好的丙烯酸培植成丙烯酸溶液,然后将计量好的液碱慢慢加入,进行中和,获得一定中和度的丙烯酸纳中和液,该过程为放热反应,夹套内通入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中和反应具体方程式为:
CH2=CH-COOH+NaOH
CH2=CHCOONa+H2O
该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中和过程中挥发的丙烯酸,经冷凝器处理后,冷凝液回流,不凝气经水膜吸收塔处理后引至高空排放。冷凝器介质采用10度的低温水,由冷冻机组制得。
(2)聚合反应
在丙烯酸纳中和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交联剂和熟化淀粉,搅拌均匀。降温至一定温度后泵入聚合釜中,充入氮气出去氧气后,泵入引发剂,密闭静置聚合1~3小时。
淀粉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一般采用自由基引发,利用引发剂,使淀粉分子叔碳上的H被夺走而产生自由基,然后引发单体形成淀粉-单体自由基,继续与单体进行链增长聚合,最后链终止。
本项目聚合物反应过程中,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熟化淀粉产生活性自由基,含自由基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酸纳进行接枝聚合,形成接枝物,然后再交联剂的作用下,交联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高吸水性树脂。在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反应速度极快、熟化淀粉经活化瞬间就发生聚合反应,它是不可逆反应,不能分离出中间产物。项目反应结束后丙烯酸转化率在99.95%以上。
聚合反应结束后,将聚合溶胶通过上部氮气挤压,下部用泵打至切碎机,当一批物料取出完成后,聚合釜泄压,未聚合的丙烯酸尾气及加压氮气将外排,(4)表面处理及二次干燥,为改善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能,提高吸水速度和吸水后水凝胶强度,需对干燥后的物料进一步处理,本项目采用聚乙二醇与吸水树脂共混复合的工艺。将干燥后的物料研磨至20~120目,然后采用表面处理液(聚乙二醇溶液)对研磨后的物料表面进行喷洒处理,然后送入捏合机二次干燥,干燥后的物料水分不大于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卫市创科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未经中卫市创科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8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