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疏浚粘土切削临界射流压力的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7773.2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5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顾磊;倪福生;徐立群;钱丽娜;蒋爽;李洪彬;魏长赟;周凡;沈圆;谢子阳;刘光远;陈秀静;袁斌;王珺;黄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疏浚 粘土 切削 临界 射流 压力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疏浚粘土切削临界射流压力的测量方法,选择强度均匀的区域,通过窗口切削的方式,采用不同强度的射流切削该区域,测量切削深度,绘制切削深度随射流压力变化的拟合直线,该直线在射流压力轴上的截距即为临界射流压力值。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减少所需粘土试样用量,由于粘土试样制备过程复杂且耗时较大,可一次备土进行多次实验,既可保证所备土样特性的同一性,又可大大节省土样制备工序和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粘土切削临界射流压力的测量方法,属于疏浚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疏浚工程中,耙吸挖泥船挖掘粘土时,常采用水射流切削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挖掘效率,而且可有效减粘,因而该方式得以广泛应用。然而,施工中射流速度的设定还依赖于经验。耙头喷嘴射流速度过大会增加射流能耗,加大施工成本;射流速度太小则无法冲破粘土,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需确定粘土切削时的临界射流压力,从而根据施工要求合理设定射流系统的工艺参数。
现存水流冲刷粘土临界状态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2种:方法1:让水流水平流经粘土床面,逐渐提高水流速度,通过肉眼观察或B超成像的方法观测床面的浑浊度,将泥沙出现少量动或普遍动作为临界状态的标准;方法2:采用水流垂直冲击粘土床面某点,测量并计算出粘土表面的消失速度和流动切应力,作冲刷速度随切应力的变化曲线,将该曲线的拐点作为临界状态点,采用该方法普遍发现临界状态与土体强度密切相关。
耙吸挖泥船上射流随船体一起运动,移动速度较快,达0.5-1.5m/s。采用现有方法测量这种快速移动下的破土临界压力,会存在下列不足:
1、方法1主要针对河床冲刷的预防,将泥沙稍有起动即作为河床收到冲刷的临界,但是疏浚施工以破碎土体为目的,床面的可观性破坏应该作为切削产生效果的临界,因此方法1的临界标准并不适合测量疏浚工程中的临界射流压力;
2、方法1采用肉眼观察或B超成像的方法观测床面浑浊度,疏浚中喷嘴贴床面移动时,对床面稍有插碰即可能产生水体浑浊,因此方法1的观测方法不适合疏浚中的贴壁移动射流切削;
3、方法2为了测量床面的消失速度,需频繁启闭射流以测量冲刷深度,在启闭过程中射流的强度会有所变化,造成的冲刷量也被包括到冲刷速度的计算中了,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系统误差。
4、临界状态与土体强度密切相关,喷嘴快速移动时切削的土体长度较大,这就要求该长度范围内土体强度均匀,这在现场基本无法做到,即使是在实验室内,其制备难度和工作量也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临界状态方法不适合疏浚领域快速移动射流切削粘土的问题,提出一种临界射流压力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消耗较少土样获取测量结果,即可降低备土难度和工作量,又可提高测量准确性,同时测量方法客观准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选择强度均匀的区域,通过窗口切削的方式,采用不同强度的射流切削该区域,测量切削深度,绘制切削深度随射流压力变化的拟合直线,该直线在射流压力轴上的截距即为临界射流压力值。其中窗口切削指,露出选择区域,采用平板遮盖未选择土样区域,射流在土样上方移动时,仅会切削露出区域,该区域即为窗口区域,沿切削方向窗口的尺度称作窗口宽度。
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1)、测量土样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选择强度均匀的区域作为实验区域;
(2)、根据实验条件选取固定的喷嘴和移动速度,采用某一强度的射流切削土样,若未出现显著切削深度,则适当提高射流压力,直至出现显著切削深度;在该射流强度上依次递增共取若干个射流压力值,作为实验工况,压力的测量通过电磁流量计测算喷嘴速度后计算获得;
pj=8ρq2v/(π2d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77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