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7190.X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8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任志英;王禅同;唐光宗;金建;薛命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8B21/18;B60Q9/00;G01D21/02;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多层次 环境监测 报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及方法,报警系统包括车载模块、服务平台、用户服务器、移动终端;车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单元、车载报警单元和网络通讯单元,车载模块将数据采集处理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数据通过网络通讯单元传输至所述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用户服务器通过API接口与服务平台连接,用于生成个性化应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服务平台和用户服务器连接,用于获取车内环境数据以及将生成的应用嵌入移动终端。本发明实现在车辆周围、平台层面与移动终端层面的多层次监测报警,具有信息充足、作用范围广、报警针对性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报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由车内环境影响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人员滞留车内时,当氧浓度、温湿度等环境指标长时间超过人体适宜的范围,容易出现缺氧、脱水、受热受寒等生理问题,尤其是对于缺乏判别能力、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更需要进行监测和保护。
传统的监测报警装置存在很多问题:①凯迪拉克公司的SRX系列前排车顶装有乘客侦测功能,当车主关闭车窗离开,而车内仍留有可移动物体,车辆便会发出鸣响和亮灯警告,提醒车外人员。但其主要问题在于,报警形式单一,且发出警报后,车外人员获取求救信号后无法联系车主,施救亦十分困难。②另一种主动救助的方法。当车门上锁后自行启动,若检测出环境异常,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车内空调通风系统和车窗升降系统系统,令车进行换气,解决环境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该装置的思路是汽车本身自主救援,需与车的锁止系统、通风系统、车窗升降系统连接,驱动电路也要借助车的本身,需要对车的电路进行改装连接,改装车的成本很高且存在影响其他电子设备的隐患。且在救助时打开车窗,会造成其他的安全隐患(如陌生人抱走车内儿童、财物),难以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及方法,利用热释电、氧浓度、温湿度传感器,检测车内环境信息,将数据传送至单片机,通过逻辑判断,驱动车载的显示报警装置,并通过网络通讯,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并构建个性化的应用,在移动终端中使用所设计的APP接收报警和信息观察,实现多层次的监测报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包括车载模块、服务平台、用户服务器、移动终端;所述车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单元、车载报警单元和网络通讯单元,所述车载模块将数据采集处理单元采集到的车内环境数据通过所述网络通讯单元传输至所述服务平台;所述服务平台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所述用户服务器通过API接口与服务平台连接,用于生成个性化应用;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服务平台和用户服务器连接,用于获取车内环境数据以及将生成的应用嵌入移动终端。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处理单元包括单片机模块、氧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热释电传感器,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热释电传感器与单片机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报警单元包括显示屏和LED灯,所述显示屏和LED灯与数据采集处理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通讯单元包括Sim900A模块和物联网卡;所述Sim900A模块与数据采集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物联网卡插入Sim900A模块的卡座中。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服务器,能利用车内环境数据构建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应用,包括历史走势图、数据仪表盘和推送。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安装有应用APP,采用间接访问方式,建立html文件,将服务平台的应用代码嵌入到html文件中,实现应用嵌入。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车内环境监测报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车载模块中的网络通讯单元进行网络的附着,接收到网络附着成功的反馈后,热释电传感器开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71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