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取扩容膝折构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6003.6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5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宋海明;李京昌;云金表;刘全有;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获取 扩容 构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扩容膝折构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地质体模型,地质体模型包括多层岩层;2)在地质体模型上获取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第一节理组与第二节理组呈间隔平行布置;3)在膝折构造的形成过程中,确定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之间的第一部分岩层的运动量,确定第一节理组外侧的第二部分岩层和第二节理组外侧的第三部分岩层的运动量,确定第一部分岩层中相邻两岩层之间的扩容量,并确定地质体模型的整体长度变化量和整体高度变化量。本发明能够定量分析膝折构造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并能够定量分析膝折构造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扩容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取扩容膝折构造的方法,属于构造地质学领域。
背景技术
膝折带又称扭折带,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地层的扩容和断裂的形成,对油气资源的运移和矿床的富集等具有重要影响。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膝折带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尺度可以达到几十千米,小者尺度可以为几个毫米,甚至是微米级别。膝折构造是多层岩系在水平剪切与弯滑作用下十分常见的褶皱变形。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挤压盆地和伸展盆地中均存在发育的膝折构造。而墨西哥湾盆地的膝折构造同时也是油气运聚的重要场所,即在膝折构造中发现有大量的油气。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众多的文献对于膝折的形成机制做了深入探讨,但是均处在定性描述的范畴。而且一般以手绘图的方式再现膝折构造形成的过程,鲜见定量化模拟。另外,通过对一般构造恢复软件的调查,由于目前的商业软件还没有针对膝折构造的算法和模块,因此无法分析膝折构造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扩容现象。导致不便于在工业上定量评价矿脉的经济价值,以及扩容造成的通道是否相关矿液流动。同时在油气地质勘探中,也不利于评价扩容和油气运移的关系。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取扩容膝折构造的方法。能够定量分析膝折构造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并能够定量分析膝折构造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扩容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获取扩容膝折构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地质体模型,地质体模型包括多层岩层;2)在地质体模型上获取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第一节理组与第二节理组呈间隔平行布置;3)在膝折构造的形成过程中,确定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之间的第一部分岩层的运动量,确定第一节理组外侧的第二部分岩层和第二节理组外侧的第三部分岩层的运动量,确定第一部分岩层中相邻两岩层之间的扩容量,并确定地质体模型的整体长度变化量和整体高度变化量。
第一节理组包括多个沿地质体模型各岩层上、下依次布置的第一节理;第二节理组也包括多个沿地质体模型各岩层上、下依次布置的第一节理;
①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分别为直线:
在所述步骤2)中,第一节理组为直线时,确定第一节理组所依据的公式为:
yA=kxA+b1 (1)
式中,xA为第一节理组上任意点的横坐标,yA为第一节理组上任意点的纵坐标,b1为公式(1)的截距,b1确定第一节理组的位置;
在所述步骤2)中,第二节理组为直线时,确定第二节理组所依据的公式为:
yB=kxB+b2 (2)
式中,xB为第二节理组上任意点的横坐标,yB为第二节理组上任意点的纵坐标,b2为公式(2)的截距,b2确定第二节理组的位置;
k是公式(1)和(2)的斜率,确定第一节理组和第二节理组的倾斜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6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根系挤压力预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集成电路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