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包及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4513.X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4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金星;彭庆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佳 |
地址: | 314599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包液冷 冷却系统 | ||
一种电池包及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属于电池热管理系统领域。本发明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包括一根分流式进液管、一根分流式出液管、以及多个对流式冷却模块;所述分流式进液管自分流处向电池模组外两侧延伸,所述分流式出液管自分流处向电池模组外两侧延伸;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包括两排平行布置的冷却毛细管,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通过其中一根冷却毛细管并联在电池模组两侧的进液管之间,且通过另一根冷却毛细管并联在电池模组两侧的出液管之间;其中两排冷却毛细管内容置流向相反的冷却介质。本发明电池包安装上述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布置,保证了电池包内部的温度均衡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或其他工业用高容量电池组热管理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及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为了保证正常使用过程中功率器件及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必须对工作中的电机、电控及电池单元进行散热,使其在相对合理、安全的温度下进行工作,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电池的工作效率。
一般电动汽车电控的冷却与电池的冷却系统是分开布置的。其中,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元件,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它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引起电池模块内部的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现象,使得各个单体电池之间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均衡温度分布,从而造成单体电池之间的性能不匹配,进一步导致电池模块过早失效。
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包的散热方式有风冷和液冷两种。风冷是通过外界灌入装置内的冷风或采用电子风扇使电池组系统对流降温。液冷是利用液体的高导热性将电池组产生的热量带走,以达到降温目的。相比而言,液冷降温较为均匀且效果明显。
普通液冷电池包内的冷却系统采用一根进液管、一根出液管及多个冷却片。各个冷却片相互并联,冷却单元中的毛细管导通进液管和出液管,冷却介质在其中流通散热。这种结构使得进水口与出水口温差较大,一般在进水口温度较低,出水口温度较高,使得散热效果不均匀。另外,冷却系统的冷却片内绕制多层毛细管,在联通进出液管时管路连接复杂,不利于结构设计;同时绕制时因毛细管转弯半径小且绕制层数密集,对管路内冷却介质流通产生了较大阻力,不利于冷却介质流量的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布置、散热均匀的电池包及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池包液冷冷却系统, 包括一根分流式进液管、一根分流式出液管、以及多个对流式冷却模块;所述分流式进液管自分流处向电池模组外两侧延伸,所述分流式出液管自分流处向电池模组外两侧延伸; 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包括两排平行布置的冷却毛细管,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通过其中一根冷却毛细管并联在电池模组两侧的进液管之间,且通过另一根冷却毛细管并联在电池模组两侧的出液管之间;其中两排冷却毛细管内容置流向相反的冷却介质。
作为优选,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包括至少一冷却单元。
作为优选,当有多个冷却单元时,多个所述冷却单元经冷却毛细管相互串联构成对流式冷却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单元内毛细管绕制成多段后并联在分流式进液管或分流式出液管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单元内冷却毛细管与进液管或出液管或另一个冷却单元的冷却毛细管连接的端口有两个,两者设置在同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单元内冷却毛细管自其与进液管或出液管或另一个冷却单元的冷却毛细管连接处起转弯绕制,使得该毛细管与进液管或出液管或另一个冷却单元的冷却毛细管平行,一段距离后再次转弯绕制,使得与已绕制的冷却毛细管平行,直到与已绕制的冷却毛细管长度一致后完成一组设置,之后按上述一组设置方式设置多组连续绕制结构。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对流式冷却模块相互并联,且均匀排布于所述分流式进液管与分流式出液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45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扣
- 下一篇:改良的软性黏扣带射出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