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冬春两收茄子与水稻轮作的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1728.6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8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潘绍坤;帅正彬;涂杰;鲁荣海;吴永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05 | 分类号: | A01G22/05;A01G22/22;A01G31/00;A01G24/15;A01G24/28;A01G2/30;A01G9/14;A01G13/00;A01M1/14;C05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林合;李蕊 |
地址: | 6111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冬春两收 茄子 水稻 轮作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春两收茄子间套作水稻的栽培方法,包括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与基质配制、播种育苗、茄子种植田块的处理与定植、植株管理、冬季采收、断枝再生、再生植株管理、春季采收和水稻种植等步骤。该方法从7月上中旬开始播种育苗,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开始定植,不仅苗龄短,而且可有效避免冬季低温对茄子生长的影响。另外,该方法实现了冬季和春季两季采收,两季总产量可达9000~11500斤/亩,总效益达到9000~12500元/亩,产量和效益增加22~2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冬春两收茄子与水稻轮作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茄子早春栽培技术是在“稻菜”轮作模式下,选择早熟耐低温弱光品种,利用茄子大棚冷床育苗技术,9月底~10月初采用育苗床播种育苗,11月上中旬假植至10cm×10cm的营养杯,采用地膜+小拱棚+大棚保温越冬,立春-雨水大龄苗定植,茄子蕾期用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实现茄子4月中旬上市。采用该方法不仅苗龄长、管理成本高,从育苗到定植,苗期达3~4个月,需要的人工成本高;而且苗期正适冬季低温天气,幼苗在花芽分化期若由于管理不善,受低温影响,易出现僵老苗、后期不生长,门茄畸形果率增加,影响效益。另外,这种方法在冬季没有效益,只能单季收,茄子在4月上中旬上市,虽价格较稳定,但是一株只能采收1个门茄,前期产量在亩栽株数限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提升,效益有局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要解决早春栽培技术中茄子只能苗期越冬、只能单季采收以及产量不能提升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冬春两收茄子与水稻轮作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与基质配制:砧木选用高抗土传病害的品种,接穗选择再生能力强、耐低温弱光的冬春两用型茄子品种;基质为泥炭土与珍珠岩按照7:3~8:2的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2)播种育苗:在7月上中旬将所述砧木播种到所述基质中,砧木播种8~10天后将所述接穗种植到所述基质中;待砧木长到2~3叶1心时假植到50穴的穴盘中继续培育;待砧木长到6~8叶1心、接穗长出4~5叶1心时进行嫁接;嫁接好后置于25~28℃下遮光培养;嫁接3~5天后,逐渐揭开遮光物透光透风,10~12天后,完全揭开遮光物,正常管理;嫁接20~25天后,将嫁接苗假植到10cm×10cm的营养杯中,继续培育;
(3)茄子种植田块的处理与定植:选择排灌通畅的田块,在水稻采收完后,排干田块内的积水,深翻后晾田20~25天,将有机肥和复合肥混合均匀后撒施到田块内,然后进行打地、起厢、覆膜处理;在厢顶部设置种植窝,种植窝的个数为1500~1800个/亩;定植时间为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定植好后再进行一次土壤覆盖,覆盖的土壤层低于嫁接接口;
(4)植株管理:定植15~25天后,采用Y形整枝法对嫁接苗进行整枝,并在嫁接苗生长到20~25cm时,用1.8~2m的竹竿在茄子种植厢面上搭建人字形或井字形支架;在11月上中旬,搭建大棚保温;在嫁接苗生长期内以及挂果后进行病虫害防治;
(5)冬季采收:待茄眼不明显时,进行采收或将茄果留在枝条上至春节采收;
(6)断枝再生:冬季茄子采收完后,对茄子植株进行断枝再生;断枝前10~15天,采用窝施法对茄子植株补充氮肥,氮肥用量为20~30斤/亩,施肥后开棚透气;立春3~6天后,修剪枝叶,选留5~6个当年饱满花枝;第一次修剪15~20天后进行第二次修剪,保留3~4个结果花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17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