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38561.8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6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赵宇航;王伟;沈煜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双连 碰撞 实验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平板机构(1)、滑台机构(8)、双连杆机构(12)、高速摄像机(21)和计算机(22);所述滑动平板机构(1)和滑台机构(8)均固定在试验平台上,双连杆机构(12)一端与滑台机构(8)固连,另一端与滑动平板机构(1)接触,高速摄像机(21)采集双连杆机构(12)与滑动平板机构(1)接触处的运动学数据,并将数据送入计算机(22),经计算机(22)进行运动分析,得到不同构型下的双连杆发生斜碰撞时的动力学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数据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平板机构(1)包括槽形滚轴支架(2)、约束滚轴(6)、滑动平板(7)、两个约束滚轴支架(4)和若干个滚轴(3);所述槽形滚轴支架(2)底面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在槽形滚轴支架(2)的凹槽内均匀间隔分布若干个滚轴(3),滚轴(3)与凹槽内壁转动连接,两个约束滚轴支架(4)对称固定在槽形滚轴支架(2)一端顶面,约束滚轴(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约束滚轴支架(4)转动连接;滑动平板(7)设置在滚轴(3)上,并位于约束滚轴(6)下方,在外力作用下,滑动平板(7)沿间隔设置的滚轴(3)滑动,以实现滑动平板(7)沿着槽形滚轴支架(2)做直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平板机构(1)还包括紧固螺钉(5),紧固螺钉(5)设置在任意一个约束滚轴支架(4)上,锁紧紧固螺钉(5)后,滑动平板(7)不能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台机构(8)包括滑台固定底板(9)、滑台加固架(10)和滑台(11),滑台固定底板(9)固定在试验平台上,滑台(11)底面固定在滑台固定底板(9)上,双连杆机构(12)与滑台(11)的滑块固连,滑台加固架(10)固定在滑台(11)背面和滑台固定底板(9)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杆机构(12)包括固定盘(13)、双连杆连接轴(14)、定位轴承(15)、轴承套(16)、第一连杆(17)、铰接轴(18)、第二连杆(19)和接触头(20);固定盘(13)与滑台(11)的滑块固连,双连杆连接轴(14)一端与固定盘(13)固连,另一端通过定位轴承(15)与第一连杆(17)一端转动连接,定位轴承(15)外壁通过轴承套(16)限位;第一连杆(17)另一端通过铰接轴(18)与第二连杆(19)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9)另一端设有接触头(20),接触头(20)与滑动平板机构(1)的滑动平板(7)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杆连接轴(14)与滑台(11)的滑块垂直,第一连杆(17)与双连杆连接轴(14)垂直,第二连杆(19)在滑动平板(7)上的投影与滚轴(3)垂直。
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搭建用于双连杆斜碰撞的实验装置,转入步骤2;
步骤2、调节滑块到任意高度,并向上提起第二连杆(19),使第一连杆(17)与第二连杆(19)均平行于水平面,转入步骤3;
步骤3、拖动滑动平板(7),使在滚轴(3)上其匀速滑动,转入步骤4;
步骤4、松开第二连杆(19),第二连杆(19)和第一连杆(17)作自由落体,第二连杆(19)端部的接触头(20)与滑动平板(7)发生斜碰撞,转入步骤5;
步骤5、高速摄像机(21)采集此时接触头(20)与滑动平板(7)接触处的运动学数据,并将数据送入计算机(22),并返回步骤2,直至采集完所有不同高度下的实验数据,转入步骤6;
步骤6、经计算机(22)中的TEMA软件进行运动分析,得到不同构型下的双连杆发生斜碰撞时的动力学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856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