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车辆定位方法及车载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33620.2 | 申请日: | 2017-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7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松;王发平;周全;车广新;李波波;周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11/02 | 分类号: | G01S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雅睿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42 | 代理人: | 王永亮 |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定位 方法 车载 设备 | ||
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定位方法及车载设备,其中,车辆包括:计算模块和安装在车辆车头位置的第一车头收发模块;第一车头收发模块发送第一时间戳信号,并接收前方车辆的第二车尾收发模块发送的第二时间戳信号;计算模块根据第二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和第一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计算第一车头收发模块与第二车尾收发模块之间的第一距离,并作为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本发明提出的车辆、车辆定位方法及车载设备,提高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位置的定位精度,进而提高了时效性和整体的运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车辆定位方法及车载设备。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车辆的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车辆的定位技术关系到控制车辆的行驶安全和安全运营的各个环节。
现有技术中,比较常用的车辆定位技术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 Devices,简称RFID)技术,具体的:在轨道两侧安装多个应答器,在车辆底部安装应答器传输单元(Balise Transmission Module,简称BTM),车辆通过时,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应答器传输单元,读取安装在轨道两侧的应答器通过电磁波传来的预制数据来定位车辆的位置。车辆的通信是利用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载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和轨道旁边的多个AP之间,通过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简称WLAN)或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网络的方式建立通信链接,轨道旁边的多个AP由光通信电缆组成轨旁的网络。轨道旁边的多个AP组成的轨旁网络连接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和车辆建立通信链接,统一和各个车辆交互位置数据,从而实现车辆与车辆之间距离的定位。
但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缺陷:车辆的定位方式局限于轨道旁边安装的应答器数量有限,不能实时感知车辆的位置,另外车辆之间的通信通常都是和控制中心建立链接后,由控制中心和各个车辆交互数据,告知前车和后车的区间位置信息,容易受到网络通信延时的影响,车辆和车辆之间的位置不能实时更新,造成定位精度不高,时效性不好,影响整体的运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实现提高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位置的定位精度,进而提高时效性和整体的运营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定位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计算模块和安装在车辆车头位置的第一车头收发模块;
所述第一车头收发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时间戳信号,并接收前方车辆的第二车尾收发模块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时间戳信号后发送的第二时间戳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戳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和所述第一车头收发模块的标识,所述第二时间戳信号包括所述第二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和所述第二车尾收发模块的标识;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和所述第一时间戳信号的发送时间,计算所述第一车头收发模块与所述第二车尾收发模块之间的第一距离,并将所述第一距离作为所述车辆与所述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根据安装在车头位置的第一车头收发模块发送第一时间戳信号的时间,和前方车辆的第二车尾收发模块在接收到该第一时间戳信号后发送第二时间戳信号的时间,即该信号到达前方车辆的第二车尾收发模块的时间,计算得到该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使得车辆和车辆之间的位置能够实时更新,提高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位置的定位精度,进而提高了时效性和整体的运营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36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微动特征的箔条云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目标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