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认证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33597.7 | 申请日: | 2017-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9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文;彭晋;左敏;庄小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H04L9/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 地址: | 10003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认证 方法 装置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认证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AUSF设备接收包含随机数RAND、认证令牌AUTN、期望的响应和会话根密钥的认证矢量,并获取加密密钥,采用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会话根密钥进行加密;向SEAF设备发送包括RAND、AUTN和加密后的会话根密钥的5G‑AIA消息,使SEAF设备将RAND、AUTN发送给UE,并根据UE返回的认证响应采用预设的算法确定解密密钥,对加密的会话根密钥进行解密;接收SEAF设备对加密后的会话根密钥解密成功后发送的5G‑AC消息,确定其完成对UE的认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会话根密钥明文传输,易被攻击者获取,影响用户通信安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认证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5G)应运而生。演进分组系统-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Evolved Packet System-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EPS-AKA)是一种用于实时验证通信实体身份真实性的密码学协议,它在一个安全系统中起关键作用,除了身份认证外常附带有会话密钥建立的功能,因此也被称为认证密钥建立协议。3GPP TS 33.501已决定把EPS-AKA*作为5G中对3GPP用户进行接入认证的认证协议之一。EPS-AKA*是EPS-AKA的一个改进。EPS-AKA*相比EPS-AKA的改进之处增强了认证服务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设备对UE认证结果的监控,这样避免安全锚点功能(Security Anchor Function,SEAF)设备对AUSF设备可能进行的认证结果欺骗。其方法是在SEAF设备对UE成功认证后,SEAF设备还要把认证结果返回给AUSF设备,以确认UE是否在SEAF设备已认证。
然而,在这种认证方式下,EPS-AKA*与EPS-AKA一样会把会话根密钥从AUSF设备明文传输到SEAF设备,攻击者可以对传输的会话根密钥进行窃取,并根据会话根密钥窃听SEAF设备通信的内容,无法保证用户的通信安全,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认证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会话根密钥在AUSF设备及SEAF设备之间明文传输时,易被攻击者获取,影响用户通信安全及体验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认证方法,应用于认证服务功能AUSF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包含随机数RAND、认证令牌AUTN、期望的响应和会话根密钥的认证矢量,并获取加密密钥,采用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会话根密钥进行加密,其中所述加密密钥根据期望的响应及预设的算法确定;
向安全锚点功能SEAF设备发送包括RAND、AUTN和加密后的会话根密钥的5G认证启动响应5G-AIA消息,使所述SEAF设备接收到所述5G-AIA消息后,将所述RAND、AUTN发送给所述UE,并根据所述UE返回的认证响应采用所述预设的算法生成解密密钥,对所述加密后的会话根密钥进行解密;
接收SEAF设备发送的5G认证确认5G-AC消息,确定所述SEAF设备完成对UE的认证,其中所述5G-AC消息为所述SEAF设备对所述加密后的会话根密钥解密成功后发送的。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加密密钥包括:
根据所述认证矢量中包含的期望的响应,及预设的算法生成第一密钥,并根据生成的所述第一密钥获取加密密钥;或
接收认证凭证存储和处理功能ARPF设备发送的第一密钥,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一密钥获取加密密钥,其中所述ARPF设备根据期望的响应,及预设的算法生成所述第一密钥。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第一密钥获取加密密钥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35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