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1772.9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9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坤;吴汉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科丰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6/04 | 分类号: | E21B36/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大***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效应 加热 装置 | ||
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所述的井口管线的地下部分设置防水热电偶,所述的井口管线连接井口阀组,所述的井口阀组的底端连接电源接点Ⅰ,所述的电源接点Ⅰ的外表面设置动力电缆保护管Ⅰ,所述的动力电缆保护管Ⅰ内装入连接电源接点的动力电缆Ⅰ,所述的动力电缆Ⅰ连接在电控箱内,所述的电控箱内延伸出动力电缆Ⅱ与电源电缆,所述的动力电缆Ⅱ与电源电缆的外表面分别套入动力电缆保护管Ⅱ与电源电缆保护管。本发明用于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田石油在集输过程中,会因油温过低流动性差造成井压升高,特别是在冬季,因石油在管道内结块和结蜡经常造成输油管道堵塞,给油田生产带来很多麻烦。
为保证石油输送顺畅,必须对管道中的石油进行加热、伴热,过去使用的伴热方式由于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使用寿命短,难以保证保温效果,已无法满足油田的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安全环保免维护,可远程监控的,事实证明该技术是成熟的管道加热伴热技术,是油田石油集输管道加热伴热的理想方式。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其组成包括井口管线Ⅲ1,所述的井口管线Ⅲ1的地下部分设置防水热电偶Ⅰ2,所述的井口管线Ⅲ1连接井口阀组Ⅰ3,所述的井口阀组Ⅰ3的底端连接电源接点Ⅰ4,所述的电源接点Ⅰ4的外表面设置动力电缆保护管Ⅰ5,所述的动力电缆保护管Ⅰ5内装入连接电源接点的动力电缆Ⅰ6,所述的动力电缆Ⅰ6连接在电控箱Ⅰ7内,
所述的电控箱Ⅰ7内延伸出动力电缆Ⅱ8与电源电缆Ⅰ9,所述的动力电缆Ⅱ8与电源电缆Ⅰ9的外表面分别套入动力电缆保护管Ⅱ10与电源电缆保护管Ⅰ11,
所述的动力电缆Ⅱ8连接设置在井口管线Ⅲ1上的电源接点Ⅱ12,所述的电源接点Ⅱ12连接掺水管线Ⅰ13;
所述的电控箱Ⅰ7内包括远程传输模块,所述的远程传输模块连接压力控制模块与温度控制模块,所述的远程传输模块通过RS485接口传输,所述的温度控制模块连接温度探头,所述的压力控制模块连接压力探头,所述的温度探头与压力探头均设置在井口管线Ⅲ1内。
一种所述的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其组成包括井口管线Ⅰ25,所述的井口管线Ⅰ25连接井口阀组Ⅱ14,所述的井口阀组Ⅱ14的底端连接电源接点Ⅱ24,所述的电源接点Ⅱ24的外表面设置动力电缆保护管Ⅲ15,所述的动力电缆保护管Ⅲ15内装入连接电源接点的动力电缆Ⅲ16,所述的动力电缆Ⅲ16连接在电控箱Ⅱ17内,
所述的电控箱Ⅱ17内延伸出动力电缆Ⅳ18,所述的动力电缆Ⅳ18的外表面套入动力电缆保护管Ⅳ19内,
所述的井口管线Ⅰ25连接在井口加热器20内,所述的井口加热器20内延伸出井口管线Ⅱ21,所述的井口管线Ⅱ21的地下部分设置防水热电偶Ⅱ22,所述的防水热电偶Ⅱ22的左端设置电源接点Ⅲ23,所述的电源接点Ⅲ23设置在井口管线Ⅱ21上。
所述的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所述的井口管线Ⅲ1上设置温度传感器26、压力传感器27、流量计28与含水仪表29,所述的温度传感器26、压力传感器27、流量计28与含水仪表29将数据信号传输至采油矿管理区或站,所述的采油矿管理区或站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的井口集肤效应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停井且切断平台输出管道;
第二步:对停井处的的输出管道进行扫线处理,检查焊接处;
第三步:找到井口立管与平台汇集管连接处,切断弯头及立管与汇集管的连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科丰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大庆科丰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1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