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及消声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28991.1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8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左炜晨;丁吉民;胡光辉;张利;严鑫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1/10;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器 管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消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及消声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燃烧时发出巨大的噪声,气体和声波在管道中摩擦也会产生噪声,消声器的作用就是以自身的结构来降低此类排气噪声,提高整车NVH性能和舒适性。排气系统中通常安装两个消声器: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前置消声器基本上是抗性消音器,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的频率;后置消声器可以是抗性消音器,也可以是复合消音器,它用来消除较宽频带的噪声。
现有技术中,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同心赫尔姆兹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将进气导管1’部分插入到出气导管2’中,形成同心管结构,且插入深度较长。
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当装配存在误差或者实车路试中,进气导管与出气导管振动时产生干涉并产生异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及消声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防止消声器内的进气导管与出气导管干涉而产生异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包括进气导管和排气导管;
所述进气导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气导管的直径,所述进气导管的一端插入到所述排气导管内,所述进气导管与所述排气导管同轴设置;
所述进气导管与所述排气导管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导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气导管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导管上的凹陷部,所述进气导管对应所述凹陷部处设有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分布在所述凹陷部的侧面,且所述凹陷部与对应的多个所述凸起均铆压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支撑机构沿所述进气导管的中心线呈圆周阵列分布。
如上所述的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机构位于所述排气导管的端口处。
如上所述的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导管插入到所述排气导管内的长度为150-190mm。
如上所述的一种消声器管路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导管与所述排气导管之间的间隙为3.6-4mm。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消声器,其中,优选的是,包括筒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上任一项所述的消声器管路结构;
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连接,形成消声室;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安装在所述消声室内,并沿从所述第一端盖到所述第二端盖的方向将所述消声室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
所述进气导管穿过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排气导管穿过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第二支撑板。
如上所述的消声器,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导管位于第一腔室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消声孔。
如上所述的消声器,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腔室内填充有吸音棉。
如上所述的消声器,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筒体的截面为椭圆形。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进气导管与排气导管同轴设置,并在进气导管与排气导管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机构,能够有效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进气导管与排气导管之间发生相互干涉而导致的异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同心赫尔姆兹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消声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消声器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消声器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进气导管与排气导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排气导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进气导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气导管,2’-出气导管;
1-进气导管,2-排气导管,3-支撑机构,4-凹陷部,5-凸起,6-筒体,7-第一端盖,8-第二端盖,9-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第三腔室,14-消声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8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