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7415.5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牛祥臣;刘汝萃;刘军;王吉龙;唐明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韩献龙 |
地址: | 251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专用 大豆 分离 蛋白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50‑55℃温度下,将低温脱脂豆粕浸于pH值为9.5~10.0的碱溶液中,调节pH值为6.8~7.4,糖度为8.0~9.0,搅拌40‑60min;经固液分离,得到蛋白粗提液;室温下,向上述蛋白粗提液中加入酸溶液,搅拌10‑50min,经离心得到酸沉蛋白;室温下,将上述酸沉蛋白溶于水中,调pH至6.00~6.30,糖度为18.0~19.5,得酸沉蛋白液;加入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于50‑60℃下,反应0.5‑3h,得酶解液;经杀菌、闪蒸处理,喷雾干燥,即得。本发明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好、粘度低、氨基酸态氮适宜,并且工艺简单、易于操作,蛋白实用性强,在发酵工业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属于植物蛋白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豆分离蛋白含有丰富的碳源和氮源,且含有人体八种必须氨基酸,生物价值高,易于消化吸收。大豆分离蛋白制品营养丰富、合理,结构较佳,对平衡膳食起着重要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豆分离蛋白不仅在食品工业大放异彩,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由于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及凝胶性而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多个领域,实用性较强,但对微生物培养方面研究的很少,无培养微生物专用的大豆分离蛋白。现有技术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尽管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求,但分子量高,不适宜微生物的消化吸收、生长利用;普通型大豆分离蛋白溶于水后,粘度过高,不利于培养微生物的规模化、连续化及产业化;普通型大豆分离蛋白在搅拌过程形成的疙瘩较多,操作困难,对设备的要求苛刻;而且氨基酸态氮不适宜,碳源过高,微生物发酵液偏黄,菌丝易衰老,孢子较多;当氮源过高时,菌丝细长,代谢产物较难提取,以上缺陷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态势,影响产品的质量。以上缺陷限制了大豆分离蛋白在微生物发酵方面的应用。
中国专利文献CN 101642184 A公开了一种注射型大豆分离蛋白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低温豆粕为原料,经过碱提、脱气、酸沉制备分离蛋白凝乳,然后使用中性蛋白酶对分离蛋白凝乳进行酶解,酶解后在酶解产物中加入混拌用大豆磷脂,后经过加热灭酶、灭菌、闪蒸、均质、喷雾干燥处理得到分散性、吸水性、保水性、吸油性和凝胶性都较好的大豆蛋白。但该发明只采用了中性蛋白酶处理中和料液,且使用量较少,对蛋白酶解程度有限,氨基酸态氮不适宜,不利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提取。
中国专利文献CN 101372501 A公开了一种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真空干燥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粉的制备;(2)溶液配制及热处理;(3)酸沉调中性;(4)瞬时加热灭菌及喷雾干燥。所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既具有普通分离蛋白的高溶解性、高蛋白含量的优点,又具有豆腥味低,色泽浅,抗营养物质活性低,排放污水易于处理等普通大豆分离蛋白不具备的优点。但该制备方法杀菌温度较低,可能会导致产品的粘度过高,溶解过程形成的疙瘩较多,不适宜用作微生物的培养。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操作程序上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求,分子量适宜,碳源和氮源适宜,溶于水后具有较低的粘度,疙瘩较少,利于微生物的规模化、连续化及产业化培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术语说明:
凝乳脱水:指蛋白粗提液经过酸沉后,进行离心分离脱水,得到的沉淀即酸沉蛋白的含水量。
喷涂比例:指喷涂物的质量与被喷涂物的质量的比值。
一种微生物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74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