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冷式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6516.0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52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速珂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2;H01M2/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兰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9 | 代理人: | 曹明兰 |
地址: | 201703 上海市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冷式 电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冷式电源,包括主壳体、若干电池单体及设置在主壳体上的外管座,外管座上设有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内设有第一滤网,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一横管段及第一斜管段,主壳体上设有排风口;第一斜管一端为第一低位端,第一斜管另一端为第一高位端,第一低位端与第一横管段对接,第一高位端通过第一过渡气管与主壳体内部连通,第一低位端处在第一高位端下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利用自然气流进行散热,能直接让气流经过电池结构内部,实现直接冷却式的散热,具备自动防水功能,散热效果好;具备自动清理功能,无需额外清理结构及操作,可在对电池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保障良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冷式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快艇、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等利用电池作为动力源的交通工具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们的电源结构,通常包括外部的壳体及内部的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可以是铅酸蓄电池单体、软包电芯单体、固态锂电池单体等常用的电池单体结构)。不过,由于电池在工作时的发热量较大,合理散热、保障电池使用寿命及工作状态稳定一直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利用自然气流进行散热,能直接让气流经过电池结构内部,实现直接冷却式的散热,具备自动防水功能,散热效果好的直冷式电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冷式电源,包括主壳体及若干设置在主壳体内部的电池单体,还包括
设置在主壳体上的外管座,所述外管座上设有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内设有第一滤网,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一横管段及第一斜管段,主壳体上设有排风口;
第一斜管一端为第一低位端,第一斜管另一端为第一高位端,第一低位端与第一横管段对接,第一高位端通过第一过渡气管与主壳体内部连通,在竖直方向上:第一低位端处在第一高位端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外管座上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内设有第二滤网,第二进气管包括第二横管段及第二斜管段,第二斜管一端为第二低位端,第二斜管另一端为第二高位端,第二低位端与第一横管段对接,第二高位端通过第二过渡气管与排风口连通,在竖直方向上:第一低位端处在第一高位端下方;
第一横管段、第一斜管段、第一过渡气管、主壳体内部、排风口、第二过渡气管、第二斜管段及第二横管段依次连通,主壳体上设有与主壳体转动连接的环轴,第一气管与第二气管以环轴轴线为对称中心对称布置,环轴上设有自置换结构,自置换结构包括外环、处在外环中心孔中的内环及若干处在内环中心孔中的环连杆,内环、外环及环轴同轴布置,环连杆一端连接内环,环连杆另一端连接环轴,外环与内环之间形成环形通口,环形通口内设有半环形板,半环形板与内环固定,半环形板与外环固定,第二气管处在内环与主壳体之间,第一气管与自置换结构之间具有余量间隙,第二气管与自置换结构之间具有余量间隙;
主壳体上方设有用于带动环轴转动的风动叶轮,风动叶轮轴线、第一横管段轴线、第二横管段轴线及环轴轴线均平行,主壳体上设有可相对主壳体转动的轮轴,风动叶轮与轮轴同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轮轴上设有与轮轴同轴连接的主动带轮,环轴上设有与环轴同轴连接的的从动带轮,一根首尾闭合的传动皮带绕过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传动皮带处在张紧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管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落入环形通口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范围内,第二气管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落入环形通口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范围内,半环形板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面积为环形通口在轮轴轴向上的投影面积的一半。
作为优选,所述主壳体上设有与主壳体相对固定的轴座,轴座内设有若干同轴布置的轴承,轮轴穿过轴承内圈,且轮轴与轴承内圈固定,轴承外圈与轴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速珂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速珂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65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