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NC系统中的模块验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24534.5 | 申请日: | 2017-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2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高亚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nc 系统 中的 模块 验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NC系统中的模块验证系统,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一类待测数据,与第一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生制控制单元;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二类待测数据,与第二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生制控制单元;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三类待测数据,与第三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生制控制单元。系统的功能覆盖率及代码覆盖率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并且该验证环境可以无缝的集成到系统验证环境中,系统在顶层验证中得到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点控制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NC系统中的模块验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芯片规模的增大,芯片设计中验证已成为流程中开销最大的工作,占整个设计周期的比例越来越大。验证的工作量已经占到整个SOC研发的70%到80%,因此提高芯片验证的效率已变得至关重要。
通常基于SystemVerilog的测试平台,共有五个层次。最底部的信号层包含待测设计和把待测设计连接到测试平台的信号。再上一层是命令层,执行总线读或写命令的驱动器驱动了待测试机的输入;监视器负责检测输出信号的变化;断言穿过命令层和信号层,负责监视独立信号以寻找穿越整个命令的信号变化。功能层中代理接收来自上层的事务,把它们分解成独立的命令,然后送往记分板,用于预测事务结果;检验器负责比较来自监视器和记分板的命令。场景层中的发生器用来驱动功能层。最顶层为测试层,包括各种测试用例。
该测试平台的验证方式主要包含五个步骤,即产生激励,把激励施加到DUT上,捕捉响应,检验正确性,对照整个验证目标测算进展情况。适用于功能和协议比较简单的模块,对于一些复杂的模块,平台搭建难度大,结构松散,架构凌乱,代码可读性差,不具有自动化执行功能,对于不同的IP不具有可重用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技术和人力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NC系统中的模块验证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阈值设置模块,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待测单元;
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一端,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一端,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待测单元连接,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接收待测单元发出的第一类待测数据;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接收待测单元发出的第二类待测数据;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接收待测单元发出的第三类待测数据;
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二端,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二端,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阈值设置模块连接;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通过与阈值设置模块连接,获取第一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通过与阈值设置模块连接,获取第二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通过与阈值设置模块连接,获取第三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
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三端,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三端,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的第三端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一类待测数据,与第一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
第二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二类待测数据,与第二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
第三数据接收比较单元用于将接收待测单元的发出第三类待测数据,与第三类待测数据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验证,将比较验证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
优选地,第一数据接收比较单元包括:第一数据驱动接口,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第一数据监控模块;
第一数据驱动接口用于提供第一数据获取模块与待测单元的测试连接的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4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