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23784.7 | 申请日: | 2017-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2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朱欣华;苏岩;郭民环;姚速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马鲁晋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两轮差速 机器人 运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公开了一个以角度误差eθ为输入,以角度环控制量uθ为输出的偏转角PID控制器,一个以速度误差ev为输入,以速度环控制量uv为输出的速度PID控制器。然后,在PID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矢量场,使机器人在偏离期望轨迹时能够快速回到期望轨迹。本方法在控制过程中,不需要依赖精确的机器人模型,并且方法控制中存在闭环反馈,能够精准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已经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两轮差速机器人涉及到多个应用领域,对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成为主要的课题。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对于机器人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移动两轮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在理论上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1.王维新.两轮差速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和控制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0):93-96.2.黄永志.两轮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4.),或者仅停留在仿真阶段(3.Al-Mayyahi A,Wang W,Birch P.Path tracking of autonomous groundvehicle based on fractional order PID controller optimized by PSO[C]//IEE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cs.IEEE,2015:109-114.)。但通常这样的方法要依赖精确的模型和完整的信息,很难在实际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一种基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具体步骤为:
步骤1、对两轮差速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创建其运动模型;
步骤2、制定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案:确定输入左轮驱动电机的PWM值、右轮驱动电机的PWM值与角度环控制量uθ、速度环控制量uv之间的转换关系;
步骤3、创建两轮差速机器人相对于期望运动轨迹的矢量场;
步骤4、设计偏转角PID控制器,求出角度环控制量uθ,该偏转角PID控制器以角度误差eθ为输入,以角度环控制量uθ为输出;
步骤5、设计速度PID控制器,求出速度环控制量uv,该速度PID控制器以速度误差ev为输入,以速度环控制量uv为输出;
步骤6、计算得到最终需要输入电机驱动模块的PWM值,并将其输入电机驱动模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在控制过程中,无需依赖精确的机器人模型。2)控制更加便捷,只需要给出期望轨迹即可完成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3)控制方法中存在闭环反馈,控制更加精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两轮差速机器人运动模型。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矢量场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PID控制策略。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37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凿岩台车的液压行走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齿轮加工用打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