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的EGR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3029.9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4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三好一也;桥本惠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26/04 | 分类号: | F02M26/04;F02M26/42;F02M26/12;F02M26/70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管部 环形肩面 基端处 柔性管 内燃发动机 涡轮增压器 接头构件 同轴关系 相邻设置 预定距离 第一端 压缩机 增压器 凸缘 移除 配合 发动机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EGR装置,其在即使EGR阀与涡轮增压器相邻设置时,也允许容易地移除EGR阀。该EGR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部(41b),其从超级增压器的压缩机延伸并且在其基端处具有第一环形肩面(41c);EGR阀(65),其固定附接到发动机的一部分;接头构件(71),其包括附接到EGR阀(65)的凸缘(71a)和以同轴关系与第一连接管部相对的第二连接管部(71b),第二连接管部的基端处设置有第二环形肩面(71c);以及柔性管构件(72),其具有配合到第一连接管部上的第一端和配合到第二连接管部上的第二端。两个环形肩面之间的距离(L2)比柔性管构件的长度(L1)大预定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装备有诸如涡轮增压器的超级增压器的内燃发动机的EGR(排气再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已知EGR装置中,EGR装置附接到气缸盖的气缸列端部,并且内部限定从排气系统延伸的排气通道的一部分。排气通道的上游端经由排气引入管连接到排气歧管的汇聚部分,并且排气通道的下游端经由排气喷射管连接到进气歧管的进气通道。例如,参见JP2000-87807A。
发动机通常装配有诸如涡轮增压器的超级增压器以提高燃料经济性。涡轮增压器向发动机的燃烧室中供给压缩空气,使得提高体积效率并且可以为发动机的给定发动机排量获得高发动机输入。在装备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中,同时采用高压EGR装置和低压EGR装置,高压EGR装置在高压下使排气系统的上游部分中的高压排气再循环到进气,低压EGR装置在负压下使排气系统的下游部分中的低压排气再循环到进气。因此,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的结构由于这些EGR装置的存在往往高度复杂。为了允许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的紧凑设计,通常将EGR阀中的至少一个与涡轮增压器相邻放置。
当EGR阀定位成与涡轮增压器相邻时,因为所关联的管道系统和其他部件在涡轮增压器周围聚成一起,所以难以移除EGR阀进行维护。通常必需移除涡轮增压器本身以移除或更换EGR阀。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这些问题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EGR阀与超级增压器相邻设置时,也允许容易移除EGR阀的EGR装置。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气缸发动机的EGR装置,该多气缸发动机装备有超级增压器(41),用于使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排出的排气的一部分返回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该EGR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部(41b),其从所述超级增压器的压缩机延伸并且在其基端处具有第一环形肩面(41c);EGR阀(65),其固定附接到所述发动机的一部分;接头构件(71),其包括附接到所述EGR阀(65)的凸缘(71a)和限定与所述EGR阀的入口端连通的通道并且以同轴关系与所述第一连接管部相对的第二连接管部(71b),所述第二连接管部的基端处设置有第二环形肩面(71c);以及柔性管构件(72),其具有配合到所述第一连接管部上的第一端和配合到所述第二连接管部上的第二端;其中,所述两个环形肩面之间的距离(L2)比所述柔性管构件的长度(L1)大预定距离。
根据该布置,通过使接头构件(可选地与柔性管构件一起)远离EGR阀沿轴向移动,可以移除EGR阀,而不必去除诸如超级增压器的任何主要部件。允许接头构件轴向移动,直到柔性管构件的两端抵靠相应环形肩面为止。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超级增压器由涡轮增压器组成,涡轮增压器包括涡轮,用于对所述压缩机供以动力并且附接到所述发动机的一部分,使得所述压缩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侧部分突出超过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列端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部(41b)、所述EGR阀(65)、所述柔性管构件(7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部(71b)沿着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气缸列端部从所述压缩机延伸。
从而,EGR装置可以以高度紧凑的方式安装在与发动机的主体邻接的区域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30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