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银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7989.4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5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袁玉国;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04 | 分类号: | A61K47/04;A61K33/38;A61P35/00;A61P31/04;B22F9/24;B22F1/00;B82Y30/00;B82Y40/00;C01B32/19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石墨 纳米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银的合成方法。该方法的步骤是:天然石墨与硫酸、高锰酸钾、硝酸钠混合处理后获得氧化石墨;氧化石墨与硝酸银、橡黄素混合处理后获得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合成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可用于抗肿瘤替代药,并克服肿瘤的耐药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橡黄素合成石墨烯纳米银的方法,并应用于治疗成神经细胞瘤细胞等肿瘤细胞。
背景技术
石墨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化学稳定性外,还具有规整的平面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吸附能力,这使其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载体担载银纳米粒子和构建新型的抑菌抗癌体系。银作为一种传统的抑菌剂,由于具有抗肿瘤、抑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银系现已成为重要的无机抑菌剂和抗肿瘤研究的发展方向。氧化石墨烯和纳米银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氧化石墨烯利用其丰富的极性官能团将纳米银颗粒固定在片层结构上,对纳米银起到了稳定和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其抗菌抗癌性能。有研究表明,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降低纳米银的释放速度,故相对于纳米银,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毒性,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杀菌性能。目前,将银纳米粒子负载到石墨烯表面的研究多基于液相还原法,但其中大部分制备过程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生物毒性和环境危害试剂(如硼氢化钠、甲醛、对苯二酚等)。本发明利用天然、无毒、绿色的橡黄素为还原剂,快速地制备绿色环保纳米银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高效地抑制肿瘤等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橡黄素合成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银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天然石墨与硫酸、高锰酸钾、硝酸钠混合处理后获得氧化石墨;(2)氧化石墨与硝酸银、橡黄素混合处理后获得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
其中,步骤(2)具体是:秤取还原剂橡黄素,并将其溶解在DMSO中配成1mM的溶液;将橡黄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氧化石墨混和,在80~100℃(优选90℃)温度下搅拌反应12h,即可完成纳米银的合成,获得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
本发明运用紫外(图1)、X射线衍射(图2)、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图3)、扫描电镜(图4)、透射电镜技术(图5)和拉曼光谱(图6)对合成的氧化石墨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材料进行表征,表明银纳米颗粒均匀、有序地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石墨烯基底在照片上呈半透明状,并有弯曲和折叠现象,这种非刚性结构使石墨烯这种准二维物质的弹性能量增益减小,避免了由温度波动造成的破坏,是保持亚稳定状态的关键点。用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处理人成神经细胞瘤后,检测其对细胞毒性和增殖的影响。如图7,8所示,与氧化石墨烯相比,低浓度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对细胞有显著影响。
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环境友好,是一种制备功能纳米材料的简单方法;合成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图2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X射线衍射分析;
图3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图4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扫描电镜分析;图5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透射电镜分析;图6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拉曼光谱分析;
图7是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石墨烯纳米银(GO-AgNPs)处理24h对人成神经细胞瘤活性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