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7511.1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8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证;程从前;赵杰;赵登攀;赖摇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工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林德强 |
地址: | 510725 广东省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表面 铁素体 污染 显色 检测 试剂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及应用。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非离子型纤维素醚溶解在60~100℃的水中,配成增稠剂溶液;2)在增稠剂溶液中加入邻菲罗啉显色剂和聚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冷却至室温制成检测试剂原液,原液经检验和包装后,得到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还公开了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的检测方法。本发明完善了邻菲罗啉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足,省略了滤纸材料,提高了检测效率,使得大面积检测成为可能,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不锈钢因其良好的化学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性能以及精美的外观金属质感,被广泛用于核能、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外观装饰等多个行业。不锈钢及其焊缝衔接处的铁素体污染是其材质应用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污染可以由多种因素产生,包括:加工过程、运输过程等与不同材质接触、环境杂质接触性腐蚀或污染等。这种污染会导致各种不理想后果,轻则出现锈点、锈迹影响美观,重则影响材质寿命,甚至会出现次生灾难性后果的隐患,尤其是应用于核电、化工等对材质质量要求近乎苛刻工程领域。
目前,检测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的方法有很多,铁氰化钾-硝酸测试法、硫酸铜法、邻菲罗啉法最具有代表性。硫酸铜法的灵敏度不足;铁氰化钾-硝酸法亦即蓝点法有潜在的损伤基材隐患和试剂不稳定、潜在毒性等缺陷。为了克服蓝点法的缺陷,CN101825574A公开了一种用邻菲罗啉试剂来检测铁污染的方法,具有显色灵敏、快捷、使用简便,没有污染和表面无损的特点。该方法由于使用滤纸浸湿贴敷被测材质表面实现显色检测,实际检测过程中因滤纸浸渍难以有效铺展导致施工不便和难以大面积检测、铁污染定位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CN102279182A公开了一种基于邻菲罗啉显色液的检测膜实现了铁污染的定位和大面积检测,然而检测膜在长时间放置后因失水干化,难以检测复杂形状零部件表面的铁污染。如何在零部件表面快速形成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膜,以满足核电站和石油化工泵阀、管道、管架等复杂形状部件现场检测和质检管理的要求,成为显色试剂和相应检测方法研发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及应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非离子型纤维素醚溶解在60~100℃的水中,配成增稠剂溶液;
2)在增稠剂溶液中加入邻菲罗啉显色剂和聚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冷却至室温制成检测试剂原液,原液经检验和包装后,得到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
邻菲罗啉显色剂、非离子型纤维素醚与聚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00:(1~10):(0.1~0.5)。
非离子型纤维素醚为甲基纤维素醚、乙基纤维素醚、羟乙基纤维素醚、羟丙基纤维素醚、羟丁基纤维素醚、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羟丁基甲基纤维素醚中的至少一种。
聚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为Tego245、Tego250、Tego260、Tego265、Tego270、Tego280、Tego500、Tego505中的至少一种。
制备方法步骤2)的包装为普通密封包装或二元包装。
一种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被测的不锈钢材质表面;
2)使用上述制备所得的不锈钢表面铁素体污染显色检测试剂,喷涂在被测材质表面,使被测材质表面形成一层试剂溶液湿膜;
3)观察试剂溶液湿膜的显色效果,根据湿膜是否显红色判断是否存在铁素体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工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工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