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0796.6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0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姚绮君;卢峰;刘亮;马少龙;周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9G3/3208;G06F3/041 |
代理公司: | 11603 北京晟睿智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于淼<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显示驱动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包括若干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多个压力感应传感器,压力感应传感器设置在非显示区;以及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和至少一条信号输出走线,信号输入走线和信号输出走线分别与压力感应传感器电连接;显示驱动电路中的至少一条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复用为压力感应传感器的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在显示阶段,复用的至少一条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向显示驱动电路传输信号;在压力感应阶段,复用的至少一条驱动电路信号走线作为压力感应传感器的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向压力感应传感器传输信号。如此,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面板一般包括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两部分。在制备触控显示面板时,最基本的方案是首先分别制备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而后将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贴合形成触控显示面板。除此之外,还有On-cell和In-cell两种方案:所谓On-cell方案是指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上形成触控电路,从而无需进行贴合工艺,与分别制备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再进行贴合的方式相比,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而所谓In-cell方案是指在显示面板内(例如,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形成触控电路,通过这种方案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比On-cell方案还要更小。
根据上述多种方案制备的触控显示面板一般仅能识别X方向和Y方向的坐标,即只能确定使用者所按压的屏幕的位置,而对于使用者按压屏幕的力度,则无法进行判定。因此,可通过在显示面板中引入压力感应传感器的方式来判定使用者所按压屏幕的力度,但考虑到在显示区设置压力感应传感器时,可能会对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造成影响,因此通常会将压力感应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通常为边框位置)。但是由于每个压力感应传感都有对应的连接引线,为合理布置这些连接引线,必然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边框的宽度,不利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将显示驱动电路中的至少一条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复用为压力感应传感器的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显示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驱动电路包括若干驱动电路信号走线;
多个压力感应传感器,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以及
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和至少一条信号输出走线,所述信号输入走线和所述信号输出走线分别与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电连接;
所述显示驱动电路中的至少一条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复用为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的所述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
在显示阶段,复用的至少一条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向所述显示驱动电路传输信号;在压力感应阶段,复用的至少一条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走线作为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的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向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传输信号。
可选地,其中:
所述显示驱动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走线包括启动触发信号线、电源线、重置信号线和时钟线;
所述启动触发信号线连接第一级栅极驱动单元和/或最后一级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电源线、所述重置信号线和所述时钟线分别连接到各极栅极驱动单元。
可选地,其中:
所述启动触发信号线、所述电源线、所述重置信号线和所述时钟线中的一种或多种复用为所述压力感应传感器的所述至少一条信号输入走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07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