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抗冲击本体ABS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6200.5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0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耀;王奕博;任亮;刘伯军;朱福朋;陈佳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79/04 | 分类号: | C08F279/04;C08F212/08;C08F22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 冲击 本体 abs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抗冲击本体ABS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ABS树脂组合物包括按单体和稀释剂,所述单体包括如下组分: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所述制备方法为:将苯乙烯、丙烯腈和稀释剂加入反应釜中,将粉碎后的丁二烯橡胶加入,直至丁二烯橡胶完全溶解后,加入分子量调节剂和引发剂,以适当的转速60~180rpm搅拌,在125~135℃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超高抗冲击本体ABS树脂组合物。本发明制备的ABS树脂反应时间短,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冲击强度可达550J/m以上,最高可达到600J/m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抗冲击本体ABS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ABS树脂在中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目前ABS树脂工业生产工艺分为:乳液法和本体法。乳液法制备ABS树脂的工艺在国内是很成熟的,但是其生产过程步骤复杂,并且产生大量废水污染环境;产品粉料中各种助剂无法去除干净,产品不够纯净,影响了ABS树脂的性能。
连续本体法生产ABS树脂,在生产工艺上流程简单,不产生废水,ABS树脂产品经过单体回收脱挥,与乳液生产的ABS树脂相比较更纯净。但是本体法装置反应控制比较难,国内用连续本体法生产ABS的公司有辽宁盘锦双兴工程塑料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都是利用美国Dow化学公司的技术及设备。目前国内市场上的ABS树脂冲击性能普遍不高,普通ABS树脂抗冲击强度在150~300J/m,高抗冲ABS树脂冲击强度在300~530J/m。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CN 105778183 A,按照专利提供的方法利用乳液法制备丁腈橡胶胶乳,通过熔融共混SAN树脂制备高韧性ABS树脂,冲击强度最高可达400J/m。最终制备出的ABS树脂对比普通ABS树脂韧性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提高程度有限。
北方华锦化学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CN 104558430 A,利用四釜串联平推流反应器,多种橡胶混合制备高韧性ABS树脂,冲击强度最高可达350J/m。通过改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改变添加的橡胶组成来增韧ABS树脂,最终制备出的ABS树脂性能还有待加强。
再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授权的专利CN102190852 B,通过本体法生产的ABS树脂以60~99的比例与1~40比例的MBS共混挤出造粒得到新的改性ABS树脂,冲击强度最好也只有300J/m,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反应釜制备超高抗冲击ABS树脂的方法,所制备的超高抗冲击ABS树脂具有非常好的抗冲击性能,且具备反应时间短,工艺流程短,简单易操作的特点。相较于现有的高抗冲ABS树脂技术产品,冲击值提高了100J/m以上。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抗冲击本体ABS树脂组合物,其包括按重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分:
单体:60~80%;
稀释剂:20~40%;
其中,所述单体包括按重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分:
苯乙烯含量若高于80%(丙烯腈含量低于7%),反应时间变长,反应速率变慢,所制备出的ABS树脂力学强度下降严重。苯乙烯含量若低于55%(丙烯腈含量高于28%),则体系反应速率过快,而且体系黏度会变得很大,使搅拌撤热变得困难,釜内大量的热快速积累,容易暴聚。分子量调节剂过多会导致SAN树脂基体分子量过低,ABS树脂整体力学性能变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丁二烯橡胶为阴离子溶液聚合制备的丁二烯橡胶,优选德国朗盛550T阴离子溶液聚合丁二烯橡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稀释剂选自甲苯、乙苯和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6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