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04969.3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7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谈峰;李敏;王莹;张健;李玉娟;许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G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26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杏鲍菇菌糠 生产 蘑菇 颗粒 菌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孢菇菌种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菌种生产经历了从粪草种,棉壳种,谷粒种的发展历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产资源丰富,原料简便易得,生产性状优良的菌种。培养料的改进不仅扩大了原料来源,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种子质量,但每次的改进均留下了使用方面的遗憾。粪草种保质期短,单瓶可播种面积0.2平方米,棉壳种虽然提高了保质期,播种面积也提高到0.4平方米,但存在材料预处理复杂的问题。谷粒种极大的提高了播种后的种子萌动后劲,播种面积子提高到1.2平方米,但是存在谷粒处理把控不易,种子保质期短于棉壳种等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食用菌特别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大规模发展,我国每年将将产生大量栽培杏鲍菇的废菌糠,栽培杏鲍菇的废菌糠也像菌产品一样不断增多并成批量集中产生,如果这些废菌糠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栽培杏鲍菇的废菌糠含有大量的菌丝体蛋白,多糖、氮、磷、钾等矿质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废菌糠,一般只出1~2潮菇,废菌糠中残存的可利用的营养成份更多,充分合理利用这些废菌糠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以解决现有双孢菇菌种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杏鲍菇废菌糠、石膏粉、石灰粉及多菌灵混合形成培养料;
将所述培养料通过造粒设备制成颗粒料;
将所述颗粒料灌装于菌种罐后灭菌处理;
于灭菌后的所述颗粒料中接入双孢菇栽培菌种的菌母种,进行所述颗粒料的接种;
将接种后的所述颗粒料培养生成双孢菇栽培菌种。
进一步的,所述将接种完成后的所述颗粒料培养生成双孢菇栽培菌种的步骤,包括:
a、将接种后的所述颗粒料进行静态培养;
b、将经由静态培养的所述颗粒料进行动态培养,使得所述菌种罐内的菌丝加快生长以及降低所述菌种罐内的菌丝之间的菌龄差距。
c、重复步骤a和b,直至培菌结束。
进一步的,所述动态培养为旋转所述菌种罐。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所述菌种罐的步骤,包括:
将容置有接种后的所述颗粒料的所述菌种罐倾斜设置;
绕所述菌种罐的轴线转动所述倾斜设置的菌种罐。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培养料通过造粒设备制成颗粒料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培养料通过木屑制粒机造粒制成所述颗粒料。
进一步的,所述颗粒料的直径为4mm~6mm。
进一步的,所述颗粒料的长度为3mm~7mm。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料包括95.8%的重量含量的杏鲍菇废菌糠、2%的重量含量的石膏粉、2%的重量含量的石灰粉及0.2%的重量含量的多菌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所采用的主要原料为杏鲍菇栽培后的废菌包,杏鲍菇废菌包为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价格低廉且供货渠道广阔,从而降低了双孢菇菌种生产成本,提高双孢菇生产利润,进一步也提高了食用菌生产者的积极性。本发明采用造粒设备生成菌种培养料,生产更加标准化,生产的原料更加科学,规范,也更加适合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杏鲍菇废菌糠、石膏粉、石灰粉及多菌灵混合形成双孢菇栽培菌种的培养料。
具体的包括:
杏鲍菇废菌糠处理。
将杏鲍菇废菌包粉碎、去除其中的塑料薄膜。
将去除塑料薄膜后的杏鲍菇废菌糠用16目~20目的筛子过筛。
取过筛后的杏鲍菇废菌糠,加入石膏粉、石灰粉及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均匀搅拌混合形成双孢菇栽培菌种的培养料。培养料的含水率控制在45%~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4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