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水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3590.0 | 申请日: | 2017-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1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靖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智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向阀 胸腔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张开 负压装置 指示装置 排出 排气 无水 单向通过 液体回流 引流管 负压 直观 吸引 发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胸腔闭式引流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使得从胸腔出来的气体和液体只能单向通过这两个单向阀,从而防止气体和液体回流,通过负压装置产生负压,从而使得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被负压装置吸引排出第一单向阀,从而使得胸腔的气体和液体更容易排出。引流管上设有指示第一单向阀和/或第二单向阀张开程度的指示装置,通过指示装置,可以直观地看到第一单向阀和/或第二单向阀张开的程度,通过阀张开的程度,可以准确地判断病人是否需要继续排气以及大概还需要排气多长时间。并且当单向阀出现故障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无水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及胸科手术术后引流的常用手段,现有的引流装置通常采用水封的方式进行封闭引流,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导气管11和容器12,容器12内设有水,导气管11的下端位于容器12的液面之下,从胸腔出来的气体和液体经导气管11下端排出至水中,气体和液体排出后,水封闭导气管11的下端防止气体和液体回流。但是现有的装置,一旦容器12倾斜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导气管11的下端高于容器12,则会使得外部气体顺着导气管11进入胸腔,因此,当患者移动时,十分不方便。如果容器12放置过高,倾倒后则容器12内的水可能顺着导气管进入胸腔,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缺陷较多,不稳定并且结构复杂。
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无水胸腔式引流装置,其在引流管上设有阀门,但是现有的装置,当病人咳嗽排气时,往往需要凭医生的经验判断胸腔气体是否排尽,并且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造成判断结果的不准确,因此,经常会出现误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可以有效防止误判,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一种无水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气装置,所述引流管内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气流经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排出至集气装置,第一单向阀和/或第二单向阀之间设有负压产生装置,引流管上设有指示第一单向阀和/或第二单向阀张开程度的指示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或第二单向阀为与引流管管壁连接的活瓣。
进一步地,所述活瓣与引流管在常态下的夹角为A,60°≤A≤90°。
进一步地,所述活瓣包括外层和内层形成的双层结构,所述指示装置为所述内层、外层和引流管的管壁形成封闭空间,所述活瓣张开时,所述管壁向外鼓起。
进一步地,所述指示装置为浮针,所述活瓣包括外层和内层形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的一端与内层连接,另一端与引流管管壁连接,引流管管壁还设有通孔,浮针一端与所述内层连接,所述浮针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浮针上设有指示活瓣运动状态的刻度,所述活瓣张开时,所述浮针随活瓣内层运动并从所述通孔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活瓣包括外层和内层形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的一端与内层连接,另一端与引流管管壁连接,引流管管壁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外侧设有贴膜,所述贴膜的柔性大于引流管管壁的柔性,所述活瓣张开时,所述贴膜向外 鼓起呈气球状。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为可形变的鼓。
进一步地,所述鼓位于引流管的一侧,所述鼓与引流管联通并伸入引流管内,所述鼓压缩将鼓内气体经第二单向阀排出并在鼓内形成负压,将引流管内的气体经第一单向阀吸入所述鼓内。
进一步地,所述鼓与引流管串联连接,所述鼓的截面积大于引流管的截面积,所述鼓压缩将鼓内气体经第二单向阀排出并在鼓内形成负压,将引流管内的气体经第一单向阀吸入所述鼓内。
进一步地,所述鼓与引流管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为气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智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智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35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