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微服务自管理的云服务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99267.0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2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迎;王杰;徐东;孟宇龙;张朦朦;李贤;吕骏;方一成;姬少培;王岩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服 管理 服务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平台计算技术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一种基于云微服务自管理的云服务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单体架构模式构建的云平台,其部署不灵活造成开发效率低,代码维护难,稳定性不高,扩展性不够等的问题突显,已不能很好满足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需求。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模式构建的云平台,其需要共享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松耦合的边界也比较模糊,开发技术容易被一种技术绑定,技术和架构变化的灵活度无法满足用户对云服务平台功能迭代升级的需求。
基于微服务构建的云平台,随着用户对云平台本身的服务功能的种类和范围需求的与日俱增,小型业务功能模块对应的微服务进程数量相应同比增加,如何对微服务本身构建一种全新的管理架构体系,如何基于微服务设计合理的云服务平台,以实现对微服务本身动态部署的有效的管理,发现监控,查询调用,将直接决定整个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效率,稳定性,及可扩展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服务部署管理全新架构模式和基于微服务的云服务平台,创新地将小型业务功能模块对应的微服务进行服务层级的划分部署管理,创新地使用Kubernetes技术对各层级内的微服务封装分组,创新的使用监控算法Bloom-Filter思想,解决了用户对云服务平台功能种类及数量的需求动态迭代时,致使微服务进程数量众多甚至是海量时,云服务平台对微服务部署发现监控,查询调用,维护管理效率低下臃肿等问题。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微服务自管理的云服务平台,包括:云微服务自管理单元、中间接口单元、用户单元,其特征在于,用户单元通过中间接口单元与云微服务自管理单元建立数据联接。
所述云微服务自管理单元包括:IaaS模块、PaaS模块、SaaS模块和数据模块,接收微服务在该单元动态部署,对微服务动态地按照所述的四个模块进行分类编排,对同一模块内的微服务进行分组编排,并将编排部署好的微服务组和微服务向中间接口单元注册,接受中间接口单元的监控、查询、调用。
所述IaaS模块包括计算微服务组、存储微服务组和网络微服务组;所述计算微服务组、存储微服务组和网络微服务组是基于Kubernetes技术封装的微服务组,对外提供基于轻量级的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同步/异步组合调用api接口,接收基础业务功能类型的微服务的部署,对微服务进行分组编排成微服务组,向中间接口单元提供基础资源服务;所述计算微服务组由提供计算业务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存储微服务组由提供存储业务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网络微服务组由提供网络业务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计算业务功能的微服务、存储业务功能的微服务和网络业务功能的微服务是基于Dockers技术对微服务进行独立部署在容器中,对外提供基于Representation State Transfer的调用api接口。
所述PaaS模块包括:应用环境微服务组、开发SDK微服务组和集成编排微服务组;所述的应用环境微服务组、开发SDK微服务组和集成编排微服务组是基于Kubernetes技术封装成的微服务组,对外提供基于轻量级的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技术同步/异步组合调用api接口,接收平台业务功能类型的微服务的部署,对微服务进行分组编排成微服务组,向中间接口单元提供平台资源服务;所述的应用环境微服务组由实现应用环境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的开发SDK微服务组由实现SDK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的集成编排微服务组由实现集成编排功能的微服务组成;所述应用环境微服务、开发SDK微服务和集成编排微服务是基于Dockers技术对微服务进行独立部署在容器中,各组内的微服务对外提供基于Representation State Transfer的调用api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92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空气检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网调度中一体化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