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汽车内饰用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598670.1 申请日: 2017-07-21
公开(公告)号: CN107337853B 公开(公告)日: 2021-08-27
发明(设计)人: 杨治;谭江梅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光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8L23/12 分类号: C08L23/12;C08L23/14;C08L23/06;C08L23/08;C08K7/00;B29B9/06;B29B9/16
代理公司: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代理人: 周新楣
地址: 635200 ***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雾化 挥发性 气味 汽车 内饰用 聚丙烯 组合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汽车内饰用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聚丙烯组合物由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增韧剂、增强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和润滑剂组成,制备方法包括高速混合、挤出造粒和均化循环。本发明选用低VOC树脂,与其他助剂合理的配伍,利用两段注水冲洗抽提脱挥,无需添加分子筛类吸附剂,制备的汽车内饰材料具有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又具有良好的成型外观;本发明将生产的颗粒材料抽提到三组份均化罐,利用热风吹扫粒子表面,将粒子中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在加热循环作用下彻底脱挥;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过程可控,质量稳定,简单可行,工艺成熟,原料来源广,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汽车内饰用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汽车轻量化、环保化以及材料便于回收的发展趋势,改性聚丙烯材料由于其容易成型、耐热性能好、性价比高,从而在汽车内饰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内部空气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2012年,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征求国家环保标准《乗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将此推荐性标准修订为强制性标准,2012年各汽车主机厂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标准强化,同时设置车内气味等级作为一项重要的管控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企业标准。VOC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烷烃、烯烃、芳烃、醛类或酮类等物质,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而且部分已被列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环芳烃等,部分VOC对臭氧层也有破坏作用,如氯氟烃和氢氯氟烃,VOC浓度过高时,很容易引起急性中毒,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并会伤害到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

汽车内饰聚丙烯产品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气味大,主要原因:一、聚丙烯树脂合成的过程中由于催化剂或调节剂没有充分脱挥,残留在树脂中导致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含量高,气味大;二、由于聚丙烯叔碳原子比较多,在高温、光照、剪切的条件下容易降解,产生醛、酮类物质,影响VOC和气味,从而影响车内空气质量,损害乘客身体健康。目前,降低聚丙烯材料VOC含量和气味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一、改进合成工艺,充分脱挥,去除残留催化剂、溶剂、调节剂等;二、在加工过程中优化加工工艺,加入热稳定剂、脱挥剂、吸附剂等。

公开号为CN10304477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低挥发性有机物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加入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在双螺杆高温挤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微汽泡,吸附聚丙烯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真空作用下将微气泡里的VOC物质排出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会产生大量的蒸汽,在下料口易形成返料的缺陷,影响产能;专利1727389A公开了一种低气味低挥发份聚丙烯复合材料,通过添加细孔硅胶抑制熔体中的VOC,以达到低气味的要求;公开号为CN10169143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低VOC高性能汽车内饰件专用P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氢调法聚丙烯来生产低VOC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但材料加工过程有产生挥发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种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汽车内饰用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低雾化值低挥发性低气味汽车内饰用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聚丙烯组合物由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增韧剂、增强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和润滑剂组成,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高速混合:将聚丙烯组合物由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增韧剂、增强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和润滑剂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2~7min,所述高速混合机的转速为1000~1500 rad/mi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光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光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8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