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8012.2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5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炯;肖学珊;黎仕强;贾小云;郭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06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rr3 基因 t239c c298t c893a 检测 引物 试剂盒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本发明基于Sanger测序的原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可以同时检测ARR3基因三个致高度近视的突变位点,用于高度近视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为患者实施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
背景技术:
近视是危害视力的常见原因,其中,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近视)并发症(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是致盲的第二大原因;中国人的近视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种族,且终身受累。更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近视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居住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亚洲人群尤甚。大量证据表明高度近视与遗传密切相关,家族遗传性高度近视,尤其是学龄前已有的早发高度近视,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大多由基因突变所致,这类患者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且代代相传,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如果对这类高度近视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是其早期诊断和防治的基础。
目前已有的对早发性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检测试剂盒,仅有ZNF644基因的六个致病位点的检测(CN102732607A),但是这六个致病位点仅在很少数病人中检测到,而绝大多数的早发性高度近视患者的致病突变不明,还需要对更多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因此找到更多可导致早发性高度近视的突变位点并开发成检测试剂盒,将对早发性高度近视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强的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引物组,所述的检测引物组如下所示:
针对ARR3基因T239C和C298T位点:
ARR3-1F:5’-GCCAGCCTTCGATCATATTACAT-3’(如SEQ ID NO.1所示);
ARR3-1R:5’-TGGCGATGAGGCTGTGGAGGTTA-3’(如SEQ ID NO.2所示);
针对ARR3基因C893A位点:
ARR3-2F:5’-AGGATTTCCCACCAGAACTAAT-3’(如SEQ ID NO.3所示);
ARR3-2R:5’-GGCTTTACTGAACATGAAACCT-3’(如SEQ ID NO.4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ARR3基因T239C和C298T位点和/或C893A位点的检测试剂盒,包括上述的针对ARR3基因T239C和C298T位点的上下游引物和/或针对ARR3基因C893A位点的上下游引物。
优选,所述的检测试剂盒还包括2*Master Mix、ddH2O、阳性质控品和阴性质控品。
优选,所述的阳性质控品包括含有SEQ ID NO.5所示序列的质粒DNA、含有SEQ IDNO.6所示序列的质粒DNA和含有SEQ ID NO.7所示序列的质粒DNA。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ARR3基因T239C、C298T和C893A位点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取待测样品的基因组DNA;
(2)分别以上述的针对ARR3基因T239C和C298T位点的上下游引物和针对ARR3基因C893A位点的上下游引物对步骤(1)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80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