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侧板与端板的对接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6298.0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4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钱德宇;刘昊;徐作斌;胡勇;高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0 | 分类号: | H01M2/00;H01M2/02;B23K26/21;B23K26/6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0 | 代理人: | 陈琳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组 用侧板 对接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侧板与端板的对接焊方法,采用激光焊接装置对对接一起的侧板与端板实施对接焊,其中,该对接焊的焊接轨迹中加入有螺旋线。能够大大降低焊缝中的气孔率,提升焊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加工方法,尤其涉及到动力电池模组用侧板与端板的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及新能源行业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新能源市场的广阔空间给足了动力电池企业无限可能,这是所有动力电池企业及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共同拥有的机遇。
动力电池模组一般是把多个单体电池串联起来,得到所需要的工作电压。如果需要的是更高的容量和更大的电流,则需要把电池并联起来。此外还有一些电池组,把串联和并联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管是单体电池的串联还是并联、或者是串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参见图1,在新能源汽车上应用时,动力电池模组的工件100都需要侧板20与端板10的配合,来实现电池(图未示)的装夹固定。在实际生产中,侧板20一般选用3mm厚的5083铝合金板材,端板10一般选用15mm厚的6061铝合金型材,侧板20与端板10采用准直聚焦对接焊方式。这种的焊接方法存在焊接质量较低的问题:由于铝合金板10、20较厚,并且铝合金板10、20本身具有较大的反射率,因此“小孔”深熔焊接过程中的小孔极度不稳定,参见图2和图3,“小孔”不断地坍塌与颈缩会导致金属蒸汽及保护气体卷入坍塌的小孔中,使得焊缝50中形成有较大的工艺气孔505,焊缝50的气孔率一般在15%左右,严重削弱焊缝50截面的有效载荷面积。气孔505易发生应力集中,导致侧板20与端板10连接处(即焊缝50)的寿命及强度失效,进而会严重影响动力电池模组的工件100的一体性及汽车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侧板与端板的对接焊方法,能够大大降低焊缝中的气孔率,提升焊接质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侧板与端板的对接焊方法,采用激光焊接装置对对接一起的侧板与端板实施对接焊,其中,该对接焊的焊接轨迹中加入有螺旋线。
其中,该激光焊接装置采用光纤连续激光器作为焊接光源,并采用高功率振镜作为输出设备。
其中,该光纤连续激光器选用6KW光纤连续激光器;该高功率振镜选用焦距为460mm的高功率振镜。
其中,该激光焊接装置的功率P选为5.8KW、焊接速度v选为100mm/s、离焦量f选为0mm。
其中,该对接焊的焊接轨迹中的螺旋线线宽选为2mm。
其中,该对接焊的焊接轨迹中的螺旋线步长选为0.5mm。
其中,该焊缝的气孔率控制在1%以内。
其中,该侧板选用3mm厚的铝合金板材,该端板选用15mm厚的铝合金板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对接焊的焊接轨迹中加入有螺旋线,通过螺旋线不断地搅拌熔池,加速熔池的对流运动,可以大大地提高焊接稳定性,实现侧板与端板对接焊的焊缝中气孔几乎为零的目的,从而能够大大降低焊缝中的气孔率,提升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动力电池模组中侧板与端板相配合的结构示意。
图2是现有的侧板与端板的焊缝的横截面效果示意。
图3是现有的侧板与端板的焊缝的纵截面效果示意。
图4是本发明方法所采用的振镜摆动焊接螺旋线轨迹示意。
图5是采用本发明方法实现的侧板与端板焊缝的表面效果示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62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式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包芯纱导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