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595152.4 | 申请日: | 2017-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0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 发明(设计)人: | 陶柳实;张世超;李娜;陈玉峰;胡利明;孙浩然;孙现凯;方凯;闫达琛;赵洋;吴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驱体的制备:将金属盐和有机酸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加入添加剂后,搅拌,离心,得前驱体,所述的金属盐、有机酸、添加剂的摩尔比为1-10∶1-10∶0-100;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将所述的前驱体与支撑剂混合后,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碳化,经洗涤、干燥后,得到所述的多孔碳材料,其中,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无机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剂包括锌和无机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前驱体与无机盐的质量之比为1∶0.1-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前驱体、无机盐与锌的质量之比为1∶0.1-10∶0.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钾、氯化钠或氯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碳化过程为,以3-10℃/min的升温速度升到600-12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8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金属盐为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锌、醋酸锌、硝酸铬、氯化铬、硫酸铬、醋酸铬、硝酸锆、氯化锆、硫酸锆、醋酸锆、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醋酸铜、硝酸镍、氯化镍、硫酸镍、醋酸镍、硝酸钴、氯化钴、硫酸钴、醋酸钴、硝酸铁、氯化铁、硫酸铁、醋酸铁、硝酸铝、氯化铝、硫酸铝、醋酸铝、硝酸锰、氯化锰、硫酸锰、醋酸锰、硝酸钛、氯化钛、硫酸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
所述的有机酸为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均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苯六甲酸、2-磺酸基对苯二甲酸、2-硝基对苯二甲酸、2-氨基对苯二甲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无水乙醇、无水甲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
所述的添加剂为三乙胺、氢氟酸、氢氧化钠、甲酸、醋酸、苯甲酸、甲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的碳化过程的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800℃时,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氯化钠;或者,
当所述的碳化过程的最高温度小于800℃时,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氯化钾和/或氯化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的支撑剂包括锌时,所述的碳化过程为,以3-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420℃,保温20min后,继续升温至600-12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8h;或者,
当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氯化钠时,所述的碳化过程为,以3-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810℃,保温30min后,继续升温至810-12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8h;或者,
当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氯化钾时,所述的碳化过程为,以3-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770℃,保温30min后,继续升温至770-12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8h;或者,
当所述的支撑剂包括氯化镁时,所述的碳化过程为,以3-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720℃,保温30min后,继续升温至720-12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8h。
10.一种多孔碳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孔碳材料由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11.一种多孔碳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孔碳材料,其应用于气体分离、水的净化、色谱分析、催化及催化剂载体、能量存储或电化学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515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