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立式垂直立体停车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3525.4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1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仁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仁震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E04H6/22;E04H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垂直 立体 停车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立式垂直立体停车运行方法;其底层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在分立式动力源的带动下,向左/右或者前/后进行运动,当到达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预定位置后,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一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同时,位于第一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二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同时,位于第二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三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以此类推;直至位于第n层左侧/右侧或者前侧/后侧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顶层框架;同时,位于顶层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向着与底层框架中的停车框架运动相反的方向从上往下运动,由此完成一个左右循环模式或者前后循环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库,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立式垂直立体停车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汽车不断增加,与日俱增的车与有限的停车空间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深化, “停车难”成为汽车消费迅速增长带来的突出的现象。正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立体车库的研究应运而生,立体车库能够很好的利用地面以上有限的空间,成为解决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有效的途径,我国立体车库停车产业与其配套产业目前正在成为潜力巨大的前途性产业。然而由于技术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立体车库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国专利CN202672812U公开了一种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参考附图1),主要由5部分组成:钢结构部分、传动部分、托盘部分、托盘轨道部分、动力部分,其通过动力部分的电机和减速机动力输出及传导,带动传动部分的托盘支撑板上下循环往复转动;托盘辊轮在托盘轨道内上下滑动,并且保证载车板的平衡。在该专利中采用单电机作为动力源控制链条转动。
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垂直立体型车库很多与以上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相类似(或采用类似“风车”的结构),以单个中央核心电机作为旋转动力,采用如此方式,中央核心电机往往负荷所有车厢的旋转动能,输出较大。另外,由于使用时,停车车厢一般会按序分配,会出现车辆均停泊在同一侧厢体中,而另一侧厢体全空的情况,则该电机将要负荷所有车辆提升的功率。例如:若立体车库有5层车库结构,现有5辆车全部停置于立体车库的一侧,则中央核心电机的输出功率至少需要支撑接近10吨左右重量物体的提升,如此导致电机选择必须为大功率电机,从而出现高能耗的问题;而且大功率电机的使用会带来较大的噪音污染。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以期能较好的克服以上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可靠性高的、安全性高的分立式垂直立体停车运行方法,包括:
底层框架中的停车框架,在分立式动力源的带动下,向左/右进行运动,当到达左侧/右侧预定位置后,所述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一层左侧/右侧框架;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层左侧/右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二层左侧/右侧框架;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层左侧/右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第三层左侧/右侧框架;以此类推;直至位于所述第n层左侧/右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向上运动进入顶层框架;同时,位于所述顶层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向右/左运动,当到达右侧/左侧预定位置后,向下运动进入所述第n层右侧/左侧框架;同时,位于所述第n层右侧/左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向下运动进入第n-1层右侧/左侧框架;同时,位于所述第n-1层右侧/左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进入第n-2层右侧/左侧框架,依次类推,直至第二层右侧/左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进入第一层右侧/左侧框架,所述第一层右侧/左侧框架中的所述停车框架进入底层框架,由此完成一个循环;
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仁震,未经王仁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35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