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HIV-1耐药突变位点的成套引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0585.0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郜培杰;张福杰;史亚伦;王旭东;马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hiv 耐药 突变 成套 引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基因检测领域,提供了一种检测HIV‑1耐药突变位点的成套引物,包括序列表中SEQ ID No.1至SEQ ID 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检测HIV‑1耐药突变位点的成套引物的应用。本发明可以只需一轮PCR反应即可扩增出大于1000拷贝每毫升的HIV‑1 pol区基因序列,减少了工作强度,降低了污染的机率,同时扩增出的片段覆盖的耐药突变位点的范围广泛,适用于我国主要HIV‑1流行亚型的耐药突变位点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HIV-1耐药突变位点的成套引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艾滋病(AIDS)最早在美国同性恋人群中发现,198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ichelael D.Gottlieb医生发现了这种奇怪的免疫缺陷现象。在之后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最终确认了这种疾病的元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之后的30多年里,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艾滋病毒迄今已造成3500多万例死亡。到2015年底,约有3670万(3400-3980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2015年,全球有约210万(180-24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中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HIV感染病例以来,感染人数每年增长,流行发展的趋势严峻。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高度的基因变异性,根据其基因序列的差异,将其分为HIV-1型和HIV-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主要为HIV-1型。HIV-1又进一步分为3个组:M组、O组和N组。M组内又可分为A-D,F-H和J、K共9个基因亚型,另外还有88个以上流行重组型(CRF)。2006-2007年第三次全国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存在至少12种HIV-1基因型,已经成为全球HIV-1基因亚型最多的国家。我国HIV-1流行的亚型主要有CRF07_BC(35.5%)、CRF01_AE(27.6%)、CRF08_BC(20.1%)和B’(9.6%),占HIV感染者总数的92.8%。
自从1987年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上市以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突飞猛进,目前美国FDA网站上公布的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有6大类、35个品种。抗艾滋病药物主要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CCR5拮抗剂、整合酶抑制剂。我国自2003年以来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对艾滋病患者开展广泛的抗病毒治疗,截止2016年底,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人数已经达到48.9万。然而由于HIV病毒容易产生变异,并最终造成蛋白位点发生变化,使艾滋病药物失去靶点,在病人体内产生耐药,造成治疗失败。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防止耐药株的传播,因此有必要对治疗人群及新发感染者进行耐药的检测。这对于减缓耐药病毒株的产生及传播,以及指导患者个体化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HIV-1耐药的检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表型检测,另外一种是基因型检测。表型检测是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病毒培养,然后通过不同药物与病毒共培养,观察计算抑制的效率,得出病毒是否耐药的结果。但是此方法成本高昂,对实验室和人员的要求较高,难以对多个耐药突变进行评估,耗时长,劳动量大,对混合型检测灵敏度低,所以目前只限于基础研究使用。
基因型检测是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对耐药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耐药报告。基因型检测依赖于表型检测的数据,对HIV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它同时检测多种耐药突变,也可以检测出潜在突变点,可以预测多个耐药突变造成的影响,检测的速度快,成本低。是目前在实验室使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未经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0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