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且方便贮存的麻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9762.3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5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莫海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六合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9/30 | 分类号: | A23L29/30;A23P20/25;A23L29/2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434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品质 方便 贮存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品质且方便贮存的麻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麻薯包括皮料、馅料及外粘料,其中皮料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3~18份,白砂糖19~23份,高麦芽糖浆23~27份,海藻糖9~13份,水21~26份,防腐剂0.03~0.04份。本发明的麻薯皮料色泽均匀、透明度高、Q软富有弹性,不黏牙,口感好,制备的麻薯表皮圆润通透、光洁度好、透过表皮可以看到里面的馅料,而且,稳定性好,可常温或冷藏贮存,方便常温运输和广大消费者的携带,不影响品质。存放过程不开裂、不坍塌,能保持原有Q软富有弹性的口感,保质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糕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品质且方便贮存的麻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麻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台湾、日本并广为流行的传统食品,在国内俗称糯米团或糯米糍等。麻薯包括皮料、馅料及外粘熟粉,皮料包裹馅料然后表面裹上熟粉。传统麻薯是由糯米粉为主料蒸煮熟后制作成麻薯皮,然后包裹馅料成型,表面裹上熟粉做成,其皮料是不透明的,消费者只有在切开麻薯时才能看到馅料;而且传统麻薯的产品保质期短,容易发硬,不能贮存,口感较差,无法工业化和保证产品质量。随着速冻食品的发展,逐渐出现一些速冻麻薯类的产品,然而现今传统的以糯米粉为主料制备的麻薯在速冻后表皮出现开裂、坍塌及糯米粉或淀粉老化等问题;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用改性淀粉为主料制备的冷冻麻薯,解决了产品表面开裂、坍塌及老化的问题,但改性淀粉为主料的麻薯不能长时间常温存放,长时间常温存放后会出现产品变软、变形、坍塌,导致产品形状和口感变差,影响品质,不方便常温运输和携带。
因此,为了方便产品的运输和广大消费者的携带,亟需对麻薯的配方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品质、可以常温和0~8℃冷藏贮存,方便常温运输和广大消费者的携带的麻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麻薯用皮料,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3~18份,白砂糖19~23份,高麦芽糖浆23~27份,海藻糖9~13份,水21~26份,防腐剂0.03~0.04份。
优选的,所述的麻薯用皮料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4~17份,白砂糖20~22份,高麦芽糖浆24~26份,海藻糖10~12份,水22~25份,防腐剂0.03~0.04份。
本发明中,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是改性木薯淀粉中的一种。本发明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作为皮料的主料,和其它淀粉(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制作的皮料相比,本发明皮料产品抗高压蒸煮的性能有所增强,老化倾向明显降低,冷冻稳定性提高,可抗热、抗酸和其他化学物质。除此之外,产品在高温糊化时的膨润程度、非胶凝程度、透明度、黏胶附着力以及产品稳定性亦较原淀粉产品有所改善。本发明的皮料蒸煮后,具有外观晶莹剔透、提升表面光洁度,口感Q软富有弹性的特点。
此外,配方中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的含量与麻薯产品的品质也息息相关。如果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的含量太高,则导致皮料偏硬、包裹馅料成型后产品表面不够光滑。如果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的含量太低,则导致皮料偏软、产品扁平。
优选的,白砂糖为精制白砂糖。一般来说,精制白砂糖溶解后透明度高,而普通的白砂糖溶解后有点发黄,会影响麻薯成品的颜色。
优选的,精制白砂糖采用色泽洁白,晶粒细软,质量较好的精制绵白糖。
优选的,高麦芽糖浆中麦芽糖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9~82%。
麦芽糖(Maltose)是麦芽二糖的简称,由两个单位的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是重要的淀粉糖产品。根据麦芽糖含量的高低,麦芽糖浆可分为普通麦芽糖浆(麦芽糖≤60%)高麦芽糖浆(麦芽糖60%~80%)和超高麦芽糖浆(麦芽糖≥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六合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六合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9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