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指纹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87190.5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6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涛;许宁;李喜荣;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越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石伍军,张鹏 |
地址: | 523718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指纹 模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指纹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触摸屏技术领域,指纹识别具有高唯一性、高稳定性、高准确性、高安全性等特点,因此,指纹识别在触摸屏技术领域应用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现有技术中,Coating方案的指纹模组,在制作其表面的颜色层和保护层时,一般采用如下工艺:先将大张的指纹芯片组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单个芯片,再在单个芯片塑封层表面经至少两道喷涂及烘烤加工制作颜色层,再在颜色层表面涂覆保护层。
但是,现有的Coating方案的指纹模组存在以下缺陷:
工艺难度大,工艺复杂。另外,采用单粒加工方式,生产效率低,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不利于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指纹模组,其无需在指纹芯片组的塑封层表面喷涂颜色层,简化了制程工艺,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指纹模组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减少了至少两道复杂且工艺难度大的喷涂颜色层的工序,简化了工艺过程,降低了工艺难度,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因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指纹模组,包括指纹芯片组和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透明胶层或油墨层,所述指纹芯片组和所述保护层之间设置有颜色干膜层,所述颜色干膜层的两面分别与所述保护层和所述指纹芯片组的塑封层相粘接,所述颜色干膜层的两面在粘接前均附着有离型膜。
进一步地,所述颜色干膜层为不透光的热敏性粘合剂。
进一步地,所述颜色干膜层的颜色为黑色、白色、金色或银色。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颜色为黑色、金色或银色。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指纹模组的制作方法,所述指纹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指纹芯片组本体的塑封层本体与颜色干膜层本体贴合,形成第一指纹芯片模组;
在所述第一指纹芯片模组的颜色干膜层本体表面喷涂保护层本体,形成第二指纹芯片模组;
将所述第二指纹芯片模组切割成单粒指纹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将指纹芯片组本体的塑封层本体与颜色干膜层本体贴合,形成第一指纹芯片模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离型膜上涂覆粘合剂,冷却,在带有所述第一离型膜的颜色干膜层本体表面贴合第二离型膜,形成颜色干膜层组;
将所述颜色干膜层组的第一离型膜剥离,将剥离所述第一离型膜的所述颜色干膜层组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用贴合设备贴合,其中所述颜色干膜层组的颜色干膜层本体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塑封层本体贴合,脱泡;
将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贴合的颜色干膜层组的第二离型膜剥离,形成所述第一指纹芯片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设备表面设有用于贴合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第一定位槽和用于固定所述颜色干膜层组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将剥离所述第一离型膜的所述颜色干膜层组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贴合将剥离所述第一离型膜的所述颜色干膜层组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用贴合设备贴合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贴合设备表面设有贴合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第一定位槽和用于固定所述颜色干膜层组的第二定位槽;将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塑封层本体朝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槽底壁放置,将所述颜色干膜层组的第二离型膜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底壁放置,将颜色干膜层组的颜色干膜层本体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塑封层本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本体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指纹芯片组本体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本体为透明胶层或油墨层。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第二指纹芯片模组切割成单粒指纹模组具体为:将所述第二指纹芯片模组激光切割成单粒指纹模组。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越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越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71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