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排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6496.9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8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田瑜基;乔志勇;徐敬仙;宋跃明;姚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8 福建省厦门市思***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综合 排水系统 | ||
1.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结构、水管(12)、排污管道(13)三部分;其中吸水结构包括壳体(1)、电机(2)、斜面塞(3)、滚珠(4)、推动柱(5)、活塞(6)、弹簧(7)、大轴承(8)、小轴承(9)、螺钉(10)、传感器(11);
所述电机(2)安装在壳体(1)的头部,壳体(1)内由头到尾依次装有斜面塞(3)、推动柱(5)、弹簧(7)、活塞(6);每个推动柱(5)的头部嵌有滚珠(4),内部尾端均装有活塞(6);电机(2)带动斜面塞(3)转动,推动柱(5)在斜面塞(3)和弹簧(7)之间往复运动,管廊地面的积水由壳体(1)底面的进水孔(103)吸入,经由推动柱(5)的内部,最终从壳体(1)顶面的出水孔(107)排出,进入水管(12),最终进入排污管道(13);
所述壳体(1)由头部朝向尾部纵向依次开设有圆柱形的大轴承腔(102)、吸水腔(104)、小轴承腔(108)这三个相连的腔室,环绕小轴承腔(108)均匀开设多个细圆柱形的中转腔(105),推动柱(5)的后半段安装在中转腔(105)中;在壳体(1)内部靠近尾端开设有排水腔(106),所述中转腔(105)将吸水腔(104)和排水腔(106)连通;
在壳体(1)的底面,靠近壳体(1)的头部,向上开设有进水孔(103),将吸水腔(104)与外界相连通;在壳体(1)的顶面,靠近壳体(1)的尾部,向下开设有出水孔(107),将排水腔(106)与外界相连通;
在壳体(1)的底面,靠近进水孔(103)处,装有传感器(11);在壳体(1)的两侧设有多个立柱形的支脚(109),支脚(109)的底面比进水孔(103)底部端面低1-2mm,螺钉(10)向下穿过支脚(109)上的通孔,将壳体(1)固定在管廊的地面上;
所述传感器(11)为水浸传感器;
所述电机(2)固定在壳体(1)的头部端面上;在电机轴(201)的根部,环绕电机轴(201)设有多个凸起的筋条(202);
所述斜面塞(3)为圆柱体,安装在大轴承(8)内圈上,斜面塞(3)的尾端加工为斜面;
所述推动柱(5)的顶端开设有滚珠腔(501),所述滚珠(4)嵌在滚珠腔(501)中;靠近推动柱(5)的顶端,环绕推动柱(5)的圆柱面,开设有多个推动柱进水孔(502);沿着推动柱(5)的中心轴线,在推动柱(5)的内部开设有圆柱形的流水腔(503);沿着推动柱(5)的中心轴线,在流水腔(503)的后侧开设有圆柱形的活塞安装腔(504),活塞安装腔(504)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内螺纹,活塞安装腔(504)内安装有一个活塞(6);
壳体(1)的中转腔(105)的头部和中部均为圆柱形,中转腔(105)的尾部结构与推动柱(5)的活塞安装腔(504)结构相同,尾部均安装有一个活塞(6);所述弹簧(7)安装在中转腔(105)的圆柱形腔室内,靠在推动柱(5)的尾端,弹簧(7)的顶端顶在推动柱(5)的尾端面上,弹簧(7)的尾端顶在中转腔(105)的圆柱形腔室的尾端面上;
所述大轴承腔(102)与壳体(1)的头部端面相连通;
所述滚珠(4)的材质为玻璃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649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挡土墙
- 下一篇:综合管廊内侧壁预埋件的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