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6431.4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51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奎;周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4 | 分类号: | H04W40/24;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五云;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路由 建立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网元接收来自车联网通信网元的车队信息,其中,该车队信息包括车队中车队成员的信息;第一通信网元根据车队信息建立车队路由,并将该车队路由发送给为车队成员服务的第二通信网元。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通过车联网通信网元获取车队信息,并将所获取的车队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网元,从而使得第一通信网元根据车队信息建立车队路由,并将车队路由发送给为车队成员服务的第二通信网元,实现车队路由的按需创建,使得第一通信网网元维护的路由信息大大减少,同时也避免第一通信网元维护一些无用的路由信息,降低了网络的路由负担以及网络中网元的工作负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包括各类型终端的广泛的互联互通网络,这也是当前在蜂窝通信框架内发展物联网的出发点之一。其中,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延伸,车联网使用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收集车辆、道路、环境等信息,通过车-车信息交互和共享、“车-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目前车联网业务主要包括四大场景:platooning(车队)业务、远程驾驶业务、传感器数据共享业务场景和自动驾驶业务场景。在车队业务场景中,一定数量的车组成一个车队在道路上行驶,其中头车(第一辆车子)负责整个车队的管理、驾驶信息的分发以及车队与外界(如应用服务器)的通信。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队中车车间距最短可以达到1m,因此车队的一个典型优势是可以大大提高道路利用率,缓解拥堵。由于车队中两车之间的车间距非常低,因此要求车车通信的时延足够低,目前协议中要求车队内车车通信的端到端时延在10ms以内。
现有的车车通信(Vehicle to Vehicle,简称V2V)场景主要采用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简称D2D)通信的方式。当车联网终端接入移动网络时,由移动网络根据终端类型等为车联网终端建立直通路由信息,直通隧道可以是基站之间的隧道,也可以是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之间的隧道。
但是,按照现有技术,车联网终端一旦接入移动网络,移动网络即为这些终端建立直通路由信息,这种情况虽然保证了时延要求,但是并非每个车联网终端都需要使用车车通信这种低时延业务。因此,现有技术中,庞大的直通路由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加重了网络中网元的工作负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联网终端一旦接入移动网络,移动网络即为这些终端建立直通路由信息,庞大的直通路由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导致网络中网元的工作负荷加重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网元接收来自车联网通信网元的车队信息,其中,该车队信息包括车队中车队成员的信息;
第一通信网元根据车队信息建立车队路由,并将该车队路由发送给为车队成员服务的第二通信网元,上述车队路由用于为第二通信网元提供车队成员间进行通信的路由信息。
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通信路由的建立方法,通过车联网通信网元获取车队信息,并将所获取的车队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网元,从而使得第一通信网元根据车队信息建立车队路由,并将车队路由发送给为车队成员服务的第二通信网元,实现车队路由的按需创建,使得第一通信网网元维护的路由信息大大减少,同时也避免第一通信网元维护一些无用的路由信息,降低了网络的路由负担以及网络中网元的工作负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车队信息还包括:车队的标识。
该可能的设计使得第一通信网元可以明确为哪一个车队建立的车队路由,确保车队路由创建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车队成员的信息包括车队成员的标识或者该车队成员的通信地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64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