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丝束成形装置及碳纤维丝束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5361.0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7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翁庆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翁庆隆 |
主分类号: | D01F9/20 | 分类号: | D01F9/20;D01F9/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郑权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梧***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丝束 成形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碳纤维丝束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送料单元,具有一纤维丝束原料轮,该纤维丝束原料轮提供至少一纤维丝束;
一除湿单元,连通该送料单元,该除湿单元具有一除湿室,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经过该除湿室后,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完全干燥;
一感应加热单元,连通该除湿单元,该感应加热单元具有一感应加热室,进入该感应加热室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感应加热从室温加热至500℃,使该感应加热室内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稳定化;
一第一微波加热单元,连通该感应加热单元,该第一微波加热单元具有一第一微波室,进入该第一微波室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微波加热从500℃加热至1000℃,使该第一微波室内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碳化;
一第二微波加热单元,连通该第一微波加热单元,该第二微波加热单元具有一第二微波室,进入该第二微波室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微波加热从1000℃加热至1500℃,使该第二微波室内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石墨化;
一激光碳化单元,使温度从1500℃加热至3000℃,连通该第二微波加热单元,该激光碳化单元具有一激光碳化室,该激光碳化室内,进入该激光碳化室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由激光光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的内部进行石墨化;
一粗糙化处理单元,连通该激光碳化单元,该粗糙化处理单元具有一负压室,该负压室内设有一粗糙化处理件,该至少一纤维丝束送至该负压室内,藉由该粗糙化处理件产生连续性的放电气体,对该至少一纤维丝束表面制造出复数个坑洞;
一树脂成形单元,连通该粗糙化处理单元,该树脂成形单元具有一压出装置及一树脂送入装置,该压出装置具有一输送管路及一输入管路,该输送管路用以输送该至少一纤维丝数,该输入管路将一树脂以高压方式送入该输送管路,使该树脂自该至少一纤维丝束表面的坑洞渗入该至少一纤维丝束内;
一半熟化成形单元,连通该树脂成形单元,该半熟化成形单元是接收来自该压出装置输出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该半熟化成形单元控制温度及压力,使进入该半熟化成形单元内的该至少一纤维丝束形成半熟化状态;
一收卷单元,连通该半熟化成形单元,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收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丝束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单元另具有一预升温室,该感应加热室包含有一第一感应加热区及一第二感应加热区,该预升温室连通该除湿单元及该第一感应加热区,该第二感应加热区则连通该第一感应加热区及该第一微波加热单元,该预升温室的温度是位于室温~100℃之间,该第一感应加热区的温度是位于100℃~260℃,该第二感应加热区的温度是位于260℃~50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丝束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微波室包含有连通的一第一微波区及一第二微波区,该第一微波区连通该第二感应加热区,而该第二微波区与该第二微波加热单元连通,该第一微波区的温度是位于500℃~850℃,该第二微波区的温度是位于850℃~1000℃。
4.一种碳纤维丝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除湿步骤,将至少一纤维丝束干燥;
一感应加热步骤,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感应加热的方法,将温度从室温加热至500℃,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稳定化;
一第一微波步骤,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微波的方式,将温度从500℃加热至1000℃,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碳化;
一第二微波步骤,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微波的方式,将温度从1000℃加热至1500℃,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石墨化;
一激光步骤,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以激光的方式照射,使温度从1500℃加热至3000℃,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的内部均匀石墨化;
一粗糙化处理步骤,将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的表面形成复数个坑洞;
一树脂成形步骤,提供一树脂并以高压方式附着于纤维丝束表面,而树脂再经由表面的复数个坑洞进入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的内部,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的表面及内部充满树脂;
一半熟化成形步骤,控制该至少一纤维丝束环境的温度及压力,使该至少一纤维丝束表面及内部的树脂呈半熟化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翁庆隆,未经翁庆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536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