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7993.2 | 申请日: | 2017-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凯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8 | 分类号: | C22C38/08;C22C38/02;C22C38/04;C22C38/16;C22C38/12;C22C38/60;C22C33/04;B21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零部件 开裂 拉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
背景技术
拉伸模通常指各种拉制金属线的模具,所有拉伸模的中心都有个一定形状的孔,圆、方、八角或其它特殊形状。金属被拉着穿过模孔时尺寸变小,甚至形状都发生变化。现有技术中,拉伸模被广泛用于电子器件、雷达、仪表、电视及航天等领域。其中,拉伸模在汽车领域被广泛用于汽车覆盖件等汽车零部件。现有的汽车零部件多为钢结构,因此汽车零部件拉伸模在拉伸时会产生较大的应力。现有的汽车零部件拉伸模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较大的应力而产生开裂或变形,从而容易损坏汽车零部件,导致汽车零部件出现次品和废品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
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C 0.2~0.4%、Ni 1~1.8%、Si 1~1.8%、Mn 1~1.5%、Cu 3~5%、W 1.5~2.5%、V 0.8~1.5%、S 0.03~0.08%、SiC 3~5%、RE 0.7~1.2%、精炼剂2~4%、余量为Fe。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C 0.25~0.35%、Ni 1.2~1.6%、Si 1.2~1.6%、Mn 1.1~1.4%、Cu 3.5~4.5%、W 1.8~2.2%、V 1~1.4%、S 0.04~0.07%、SiC 3.5~4.5%、RE 0.8~1.1%、精炼剂2.5~3.5%、余量为Fe。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C 0.3%、Ni 1.4%、Si 1.5%、Mn 1.2%、Cu 4%、W 2%、V 1.2%、S 0.05%、SiC 4%、RE 1%、精炼剂3%、余量为Fe。
优选的,所述精炼剂由质量比为2.2~2.8:1~3:2.5~4:2~4:1.5~3.5:0.2~0.5的NaOH、KCl、Na3AlF6、Na2SiO3、Al2O3和稀土组成。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重量百分比的Fe、Ni、Si、Mn、Cu、W、V、C、S、SiC和RE依次投入熔炼炉中,加入所述重量百分比的精炼剂,以25~35℃/min的速率升温加热熔化,边加热边以400~800r/min的转速高速搅拌混合,待完全熔化得熔融液A;
S2、将步骤S1中所得的熔融液A浇铸制成所需尺寸规格的拉伸模用铸件,并将所得的拉伸模铸件置于480~550℃下保温1~3h后,置于混合熔融盐溶液中浸没6~10h;
S3、将步骤S2中处理后的拉伸模铸件取出后依次置于水和煤油中冷却,循环冷却至室温后,将拉伸模铸件置于350~420℃的温度下,保温3~5h,然后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所需拉伸模。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的混合熔融盐溶液由质量比为2~5:2.5~3.5:3~4:0.8~1.2:1~2:1.2~1.8的Na2B4O7、NaCl、BaSO4、Na2SiF6、V2O5和还原剂加热熔融而得。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防开裂拉伸模,配方合理,通过严格选用原料,并控制原料间配比,将各原料高温熔融精炼后铸成所需拉伸模,并对所铸拉伸膜进行浸钒处理和热处理,保证了所得拉伸模具有高韧性、高耐磨性和抗疲劳、抗形变的能力,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所得拉伸模成品合格率高,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寿命长,有效的解决现有拉伸模易开裂、变形等问题,拉伸模使用失效率大大降低,值得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凯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滁州凯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79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