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电动汽车多路快速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4794.6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5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童;李敏;王晶晶;刘延斌;孙巧妍;高贯祥;王荣申;张兰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南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53/14 | 分类号: | B60L53/14;B60L53/31;B60L58/22 |
代理公司: | 37230 烟台智宇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增发 |
地址: | 265713 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充电枪 充电桩 充电 快速充电装置 电池组充电 电动车 充电电路 串联放电 单独充电 电池并联 电池耗尽 电动汽车 互不干扰 均衡充电 连接方式 不均衡 充电座 可转换 多路 电池 行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动汽车多路快速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与所述充电桩充电枪,充电座,PLC,所述电池被分为多个电池组,当电池耗尽需要充电时,PLC控制充电枪对每个电池组单独充电,加快了充电时间,每个充电电路互不干扰,解决了电流不均衡问题。既可提供电池组充电所需的电池并联均衡充电方式,又可转换为串联放电连接方式供平时电动车行驶所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电动汽车多路快速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汽车电源设计目前主流方法是串联充放电。这种方法充电时间长,特别是容易造成单节电池电压落后,进而使蓄电池组整体供电 能力下降,甚至失效,这时只能通过对蓄电池组进行维护,替换掉失效单 节电池来恢复其正常供电能力。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推广上的最大瓶颈。
公开号为CN101599652A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组的均衡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组各节电池采用串联放电,提供高电压给电动车供电;采用并联充电,使蓄电池组充电均衡,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通过电磁式继电器控制,在各蓄电池间连接有均衡电阻。该发明专利的纯并联电路并不能解决电路均衡问题,其电路当中加均衡电阻,以避免充电电流的不均衡问题,电流问题解决了但是实际效果和串联充电没有什么实质变化:并联充电时电压仍然较低,因为加了均衡电阻反而较好的电池充不满电,对没太损坏的电池反而造成伤害,因此对电池充电时间、容量并没有改善,所以无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动汽车多路快速充电装置,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电动汽车多路快速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与所述充电桩通过双股电缆100连接的充电枪1,设置在电动汽车上并与所述充电枪1插接配合的充电座2及所述电动汽车本身固有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所述电动汽车的电动机M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电池相连,所述电池被分为多个电池组200,每个电池组的电压在12V-65V;与所述电池组数目相等的多条正极引线23与充电座2的正极端子22对应相连;负极引线25与充电座2的地线相连后与充电座的负极端子24相连;相邻两个电池组的负极之间通过一个KM1组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KM11、KM12、KM13、KM14、KM15相连,每个所述电池组的正极与其相邻的电池组的负极之间各通过一个KM2组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KM21、KM22、KM23、KM24、KM25相连;
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由一组12V电池300供电,所述KM1组直流接触器的线圈并联后通过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KM21b、串并联转换开关SB和保险装置FU连接所述12V电池300的正极引线,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线圈并联后通过所述KM1组直流接触器的常闭主触点KM11b和所述保险装置FU也连接所述12V电池300的正极引线,所述串并联转换开关SB与KM1组直流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点KM11k并联;
当串并联转换开关SB弹起时,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线圈一直得电,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KM21、KM22、KM23、KM24、KM25闭合,主电路为串联电路;
当串并联转换开关SB按下时,所述KM1组直流接触器的线圈得电,所述KM1组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KM11、KM12、KM13、KM14、KM15闭合,同时控制所述KM1组直流接触器的常闭主触点KM11b断开,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线圈失电,所述KM2组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KM21、KM22、KM23、KM24、KM25断开,主电路由串联转换为并联式独立的电池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南山学院,未经烟台南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47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