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及其电能传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0963.9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0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希;张雨亭;张智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50/70;H02J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无线 充电 线圈 及其 电能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及其电能传输系统,可以消除主、副线圈间互感。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充电技术,是指在不发生物理接触的条件下,使用电磁场实现能量的远距离传输。由于无线充电技术适用性很强,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个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动汽车。与传统的使用充电桩进行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具有使用便捷、安全性高、不受环境影响及不占用空间资源等优势,可有力地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通过在地下铺设线圈发射端,在电动汽车底盘固定线圈接收端,驾驶员只需要将汽车停到指定位置即可进行充电。
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有多种方式,其中通过一对耦合线圈实现的磁耦合式电能传输技术被证明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普通结构的线圈一般为圆形或矩形,且发射端和接收端只包含单一线圈,如果相应的电路拓扑结构有两个电感或多个电感的话,需要额外制作电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此外,由于电动汽车在充电的过程中,汽车底盘上的接收线圈与铺在地下的发射线圈不容易对齐,容易发生偏移。这种情况下普通结构的线圈传输效率会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及其电能传输系统,将同侧主线圈和副线圈集成在一起,且主线圈采用双矩形结构,能够提高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同时最小化由于副线圈的引入对整个线圈结构运行功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所述发射端由下至上依次为发射端磁屏蔽层、发射端磁介质层、发射端支撑层、发射端副线圈层以及发射端主线圈层的五层结构;
所述接收端由下至上依次为接收端主线圈层、接收端支撑层、接收端副线圈层、接收端磁介质层以及接收端磁屏蔽层的五层结构;
耦合所述发射端副线圈层的发射端主线圈与所述接收端主线圈层的接收端主线圈进行能量无线传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主线圈和所述接收端主线圈都按8字形缠绕形成双矩形结构。
所述发射端主线圈层的发射端主线圈和所述接收端主线圈层的接收端主线圈都按8字形缠绕形成双矩形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副线圈层的发射端副线圈按照8字形缠绕形成双矩形结构,且与所述发射端主线圈层的发射端主线圈呈90°放置,消除所述发射端副线圈层的发射端副线圈和发射端主线圈层的发射端主线圈之间的互感,所述发射端副线圈层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发射端主线圈层的几何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接收端副线圈为单一矩形结构,其长边方向与所述接收端主线圈层的长边方向平行,且所述接收端副线圈层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接收端主线圈层的几何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主线圈层紧固连接在所述发射端支撑层的正面,所述发射端副线圈层紧固连接在所述发射端支撑层的背面;所述接收端主线圈层紧固连接在接收端支撑层的正面,所述接收端副线圈层紧固连接在接收端支撑层的背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磁介质层紧固粘贴在发射端磁屏蔽层的正面,所述接收端磁介质层紧固粘贴在接收端磁屏蔽层的正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磁介质层和所述接收端磁介质层均由功率铁氧体组成,所述功率铁氧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形状,所述功率铁氧体长边方向与所述双矩形结构的短边方向平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的最外侧放置用铝板制成的屏蔽层。
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集成式无线充电线圈;
还包括直流电源、高频逆变器、整流滤波装置、负载,其中直流电源用于供给发射端电路稳定的电能,通过所述高频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为高频交流电,进入由发射端主线圈和发射端副线圈所组成的回路,接收端主线圈与发射端主线圈发生磁耦合产生感应电流,进行能量的无线传输,随后,交流电流经整流滤波装置转化为直流电,最终向所述负载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主线圈采用了双矩形结构。由于双矩形结构的线圈磁场耦合程度较大,因而耦合系数较大,有效提高了线圈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引入副线圈,可适用于复杂补偿电路,同时,消除了同侧主、副线圈间以及异侧副线圈间的互感。此时,发射端和接收端两个主线圈间的耦合系数对充电系统的运行功率起主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09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